入夏以后,一种罕见的海洋生物——血蛤,开始成熟出现在泥滩上层。每当海潮退去,在即墨田横镇丰城丁字湾海域的泥滩之上,便出现了一道壮观的风景:头顶红黄头巾的渔家大嫂,穿着“特制”的鞋子,带上小箩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滩中寻找血蛤。昨天清晨,记者在丁字湾王哥庄村的滩涂上,目睹了渔民收获血蛤的过程。
探访:
海湾滩涂出现血蛤汛
“这片滩涂中的血蛤属于自然生长的纯野生血蛤,如果没有遭遇自然灾害,加上生态环境良好,血蛤就会大量出现。 ”渔民王忠叶介绍说,小时候,他曾经跟着爷爷下滩挖过血蛤,那时用手扒开泥滩,随手就可以捡到几个,但现在这个海洋生物越来越少,大约几分钟才能遇到一个。
昨天早晨5点半,记者来到即墨田横镇丰城丁字湾王哥庄村小码头看到,在刚刚退去潮水的滩涂上,出现了一支血蛤采集大军。戴着红黄头巾的渔家大嫂在这里集合,深入泥滩之中,开始采集血蛤。迎着刚刚升起的朝阳远远看去,采集血蛤的渔家大嫂,或远或近,星星点点,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海洋牧耕景象。今年50多岁的渔民李成松说,血蛤是丁字湾特有的海洋物种,近10多年来,每到休渔期,采集血蛤就成了当地众多渔家女的主要营生。因为产量极小,许多人并不了解这种当地的特产。
讲述:
7个小时收获3斤血蛤
要在刚退潮的泥滩中找到血蛤需要费一番功夫,采集时更要提前做一些特殊的准备。渔家大嫂张秀芹说,泥滩比较深,如果穿着普通的雨鞋,在泥滩里寸步难行,长期的实践让渔民有了传统管用的方法,下海前要穿一双厚袜子,然后用细细的布带将鞋拴在脚上,这样才能保证在泥滩中犹如平地。 “在泥滩挖血蛤很难,光脚采集肯定不行,那样脚很容易被泥滩里的贝壳等硬物划伤。”一名渔家大嫂提醒说。
张秀芹介绍,这段时间是挖血蛤的好时候,为了能多采集一些,每天天刚亮,还没等潮水退去,她们就骑着自行车来到海边,大约等半个小时,潮水刚刚退去一些,大家便急不可耐地下海寻找血蛤了。和张秀芹一起下海挖血蛤的还有同村的几名大嫂。随着潮水退去,周边10多个渔村的大嫂纷纷赶来,弯着腰不停在泥滩中寻找血蛤的踪影。由于血蛤越来越少,采集的数量也是极少,从早上5点多开始下海,到中午12点多上岸,渔家大嫂在泥滩中采集7个小时,最多一人才挖出3斤多。
调查:
血蛤其貌不扬味道鲜美
当地渔民介绍,血蛤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特别,所以显得十分罕见和珍贵。由于即墨丰城的丁字湾正是五龙河入海口,滩浅沙细而且面积大,正好适合血蛤的生长。长期居住在这里的渔民发现,血蛤只有在进入夏季后才开始从泥滩底层向上移动,这时候相对容易采集。泥滩内丰富的微生物,让自然成熟的血蛤变得肉质敦厚,味道鲜美。
“血蛤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肉里含着像血一样的汁液。 ”一名渔民打开3个血蛤后,从里面立即流出血一样的汁液。记者看到,血蛤外形呈灰白色,贝壳上没有毛,比一般的蛤蜊更圆一些,大小如同指甲盖。除了带有血色的液体外,血蛤的肉质非常鲜美。渔民张顺昌介绍,刚上岸的血蛤最简单的方法是拿来做汤喝,不用放任何调料,肉质细嫩,汤汁鲜美。
珍贵:
每斤40多元被销往南方
由于血蛤极为罕见,当地渔民也很少食用,自然价格也不会太低。渔民说,每年大约从端午过后,一直到10月份,都很适合采集血蛤。每天采集上来的血蛤基本上被南方一些商贩高价收购,运到了南方一些高档酒店,也有一小部分流入当地的渔家宴,作为特殊物产供食客品尝。即便在当地的渔家宴里,平时如果不提前预订,也很难品尝到血蛤这种美味。根据今年的价格,每斤刚上岸的血蛤收购价达到40多元,按每名渔家大嫂每天收获3斤计算,一天辛苦采集下来的血蛤能卖100多元。
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丁字湾的泥滩含有大量丰富的微生物,这里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海洋物种,成为即墨渔家文化的符号。比如同样生长在丁字湾的紫蛤,也是极具特点,不过与血蛤正好相反,紫蛤是在冬季收获,天气越冷越鲜,而血蛤则是夏季收获。另外,还有虎头蟹、花蛤等,都是丁字湾里独特的特产。由于这些特产的产量极少,所以被当地渔民视为宝贝。
血蛤毛蛤咋区分
血蛤,又名泥蚶、花蚶等,是一种贝类海洋生物,生长在入海口的滩涂里。由于剥开壳可以看见血一样的分泌液,所以称之为血蛤,血蛤与毛蛤最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血蚶的肉呈鲜红色而且汁如血。
渔民介绍,血蛤用开水稍微烫一下就能吃,吃起来脆生生的且鲜美无比,还有化痰、解肝脏酒毒和治胃酸过多的功效。也有人喜欢将血蛤放入烧热的黄酒中烫食,吃了血蚶再把黄酒喝光,据说这种血蚶的吃法是最为滋补的。毛蛤的个头比血蛤大,外壳没有血蛤那么白,更没有扎手的短毛。毛蛤长相粗鄙且肉质粗糙,不如血蛤的肉质细腻嫩滑,用晒干的蛤肉与五花肉同煮更是香甜鲜美。(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康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