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扎堆学车 惜福镇驾考中心候考每天早早排长队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徐美中 2017-07-18 14:41:02 字号:A- A+

  晚报讯 昨天上午7时许,位于城阳惜福镇的驾考中心门口,等待参加学车考试的人群,排出了百米长队。进入暑假以来,各大驾校迎来学生学车高峰,昨日惜福镇驾考中心科二和科三的考试人数,达到了近3000人,已接近满负荷运行。

  驾考现场排长队

  昨天上午7时许,记者抵达位于惜福镇的驾考中心,虽然离驾考中心上班还有一段时间,可中心的东北两侧,已挤满了等待进入考场的学员。其中,位于东段的学员,是要参加科目一和科目四考试,位于北段的学员,则是参加科目二和科目三考试。两段的学员,都按照所报名的驾校,有序排成了长队。前往驾考中心的路上,不时有驾校教练带着要参加考试的学员步行前往。“这几天几乎天天这样,一大早各驾校学员就过来排队了。”现场一名卖早点的商贩告诉记者,为了能早点进入考场参加考试,每个考试日,中心门口都会排出长队。

  记者发现,排队人群中,不少都是年轻人。 “学生是主流,今天参加考试的,多数是学生。”公交驾校经理王勇告诉记者,当天该驾校共有约百人参加考试,其中八成是学生,除了近十名刚参加完高考的毕业生外,其余均为暑假回青的大学生。

  候场室座无虚席

  上午8时许,经过指纹验证等程序后,记者进入了候场区,大厅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学员的名字和身份证号,被叫到名字的学员,带上证件即可参加考试。能坐下百人的候场室,座无虚席,后面进来的学员,只能站在过道旁。等待了约半小时后,记者才被叫到名字参加考试。记者参加的是科目二考试,到达考试车旁后,引考人员检验了证件,并让记者再次录入指纹。随后,考试车内的广播,会提醒记者对准摄像头,由摄像头拍照后才能启动车辆考试。 “指纹和摄像头双重验证,可有效避免替考等现象发生。 ”一切就绪后,车内语音提示记者可以参加考试,每考一个项目前,语音都会提示所要考试的项目名称,如果途中有压线等行为,语音会直接提醒考试失败。不到十分钟,倒车入库、侧方停车等项目做完,系统会自动通过语音告诉学员考试成绩。“都是电子打分,符不符合要求几秒钟就能知道。 ”工作人员说。

  考场接近满负荷

  考场内,等待上车的学员依旧在有序排队。据了解,暑假来临,各驾校都迎来了学车高峰,惜福镇驾考中心也迎来了考试高峰,每天的考试量,都在高位运行。记者当天上午9时许结束考试,走出考场时发现,门口依然有众多学员在排队等待进去。

  来自市车管所的数据显示,当天,科目二考试学员有1774人,科目三的考试学员则有723人。惜福镇驾考中心这两个科目的最大负荷,分别为2200人和840人,另外,当天参加科目一和科目四(电脑答题)的学员,也达到了1400多人,而该中心这两个项目的最大负荷为2000人。市车管所的数据显示,最近5天,有2.1万名考生在驾考中心参加了考试。

  考试人多,练车的学员同样不少。在公交驾校的练车场地内,即使是工作日,每辆教练车旁,都有不少等待练车的学员。而在暑假开始前,记者前去练车时,工作日几乎可以享受“专车”待遇。

  熟悉场地考生买训

  为了准备考试,不少学员在周末两天要提前熟悉考试中心环境:由教练带领,租用考试中心的车辆,在考试场地内练车。 “这就是买训,每个学员都会被要求来买训,以便能适应考试环境,提高考试成功率。 ”岛城一家驾校的教练告诉记者,他们会组织有需要的学员,到考试中心附近的宾馆住下,利用周六和周末两天在考试中心练车。 “双人间,每人一天60元,价格并不贵。 ”一名在驾校安排的宾馆住宿的学员告诉记者。

  学生成驾考主力

  “现在,会开车已日益成为一项基本技能,很多刚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尽快拿到驾驶证。 ”记者碰到了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王紫斐,她是青岛17中刚刚毕业的学生。王紫斐说,学汽车驾驶虽然目前用不大上,但以后肯定能用上,因此,她趁着高考结束有空闲,便报名学车。上周以满分考完科目一后,本周,她就迫不及待地到驾校练车了。薛砚也是今年的高考毕业生,她同样选择了报名学车。

  除了学生,另外一个学车的主要群体是中老年人。在当天参加考试的学员中,记者碰到了今年已满60周岁的刘先生,他告诉记者,目前已经退休,工作时没有时间学习开车,眼下退休在家,空闲时间多了,有时想要出门锻炼或看看山水风光,可因为不会开车,每次出门只能坐公交,非常不方便。和家人商量后,刘先生决定学车,并报了最容易的自动挡。“等拿到证了,我就买个自动挡的车,拉着妻子全国各地转转。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徐美中)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刘薇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