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榜单公布
青岛土山屯墓群遗址入围
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宣布了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6项入选项目。位于青岛黄岛区的土山屯墓群考古发掘,被列入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记者了解到,六大考古新发现分别是: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山东济南市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明溪县南山遗址;湖北京山县苏家垄周代遗址;河北行唐县南桥镇故郡东周遗址;吉林安图县宝马城金代遗址。6项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为:广西隆安县娅怀洞遗址;陕西高陵县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甘肃宁县石家墓群;西安市秦汉栎阳城遗址;山东青岛市黄岛区土山屯墓地;四川眉山市江口沉银遗址。
发掘封土墓考古取得重要发现
土山屯墓群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土山屯村东北的岭地上群山环绕的开阔地带,地下多为砂岩。墓群原有15座封土,其中1座被毁坏。封土大小不一,大的直径约15米至30米。
记者了解到,2017年3月至11月,为配合铁路工程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黄岛区博物馆,对工程所涉土山屯墓群部分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共清理汉代封土14处、汉魏时期墓葬60余座,出土大量原始青瓷器、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丝织品等文物。其中封土及埋葬习俗、“祭台”性质的砖构平台、“堂寝”椁室结构、遣册、“上计”公文木牍、温明和玉席等为这次考古的重要新发现,引起业内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此次考古发现,墓群封土之下一般为两座具有早晚关系的并穴墓葬。较早的墓葬入葬后,在墓上起封土,为第一次埋葬封土。较晚的墓葬均打破部分较早的封土,入葬后,再在其上起封土,较晚的封土叠压在原封土之上,整体形成一个更大的封土。部分墓圹外围发现有沟状遗迹,可能为排水沟或界沟。
“砖构平台为国内汉代墓葬发掘中首次发现,共在7处封土有发现。”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介绍,这类平台均位于封土南侧的缓坡之上,略呈方形,边长2-2.5米。其基本结构是东西向铺素面平砖,再在周边用立砖砌出平台范围,其中编号封10的砖构平台中央放置有一灰陶罐。初步推测,这可能是西汉晚期墓前“祭台”性质的遗迹,其作用应是在墓前“露祭”时摆放酒食。部分封土发现有存在早晚关系的两处砖构平台,分别对应早晚两次埋葬封土,其中较晚的平台一般位于整处封土南侧缓坡的中心位置,应是同时祭祀封土下两座墓的墓主人。
成果墓葬保存完好出土遗物丰富
土山屯墓群考古队领队彭峪介绍,本次共发掘西汉晚期—东汉早中期墓葬52座,东汉晚期—魏晋时期墓8座。最为重要的是西汉晚期—东汉早中期的一批墓葬,这些墓葬大部分并穴分布于封土之下,呈长方形,部分带有墓道呈“甲”字形,岩坑竖穴砖木混合椁形制为主,墓葬发现有“人”字形椁顶的迹象。有的椁外填有大量的陶瓦片堆积,多为破碎的建筑材料,推测其用途与“积贝、积沙、积石”墓的用途相似,可能也有一定防盗作用,可称之为“积陶墓”。
在一处墓葬棺内有男性墓主一名,仰身直肢葬,身体的骨骼和须发(头发、胡须、体毛)保存完好。据遣册及印章所载,墓主人应为“堂邑令刘赐”。随葬品有原始青瓷壶、玉温明、玉枕、玉席、玉具剑、玉带钩、琉璃七窍塞、嵌金环首铁刀、铜镜、铜印章、玉印章、木俑、木杖、毛笔、板研漆盒和一批木牍。另有大量织物,残朽较为严重。另外,考古人员根据另一处墓葬内发掘出土的遣册记载,墓主人为刘骄君。墓内随葬品主要有漆案、耳杯、漆盒、漆盘、竹笥、木牍、角擿和纺织品等,其中丝织品较多。据遣册记载,棺室内应有50件随葬的织物。部分织物保存较好,织物、纹饰及刺绣等尚存,故决定将内棺整体提取,待进一步开展实验室考古工作。
亮点出土温明和木牍等珍贵文物
“发掘出土文物共计1000余件(套),主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玉器和丝织品等。”林玉海介绍,原始青瓷器主要有原始青瓷壶和原始青瓷瓿,这类器物在鲁东南沿海地区汉代墓葬中常有发现,产地应为吴越地区;铜器主要有铜镜、铜带钩、铜环、铜印章等,其中铜镜出土数量大,种类多,且保存状况好;铁器主要有削刀和铁剑;漆木器有漆盒、漆案、漆盘、漆樽、漆奁、漆耳杯、木牍(共23枚)、竹简(约10枚)、木剑、木带钩、木杖和木温明等;玉器有玉印、玉带钩、玉环和玉剑璏等;纺织品残朽严重,但依然提取了纱帽、系带、鞋袜等部分织物,另有部分织物整体提取,待室内进一步清理保护。
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形制精美、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其中出土的玉印、玉席、玉温明、玉枕和木牍尤为重要。据考古专家介绍,两枚玉印同时出土时,在墓主人腰部位置,正方体形,侧面有对穿小孔,墨书印面,分别为“萧令之印”和“堂邑令印”。附近同出的还有一枚龟钮铜印,铸有阴文印面“刘赐”,为私印。
专家介绍,温明这类器物,过去在扬州、连云港等地曾发掘出土,往往称为“面罩”,学术界对其定名曾有过讨论。《汉书·霍光传》:“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关于“温明”,东汉人服虔注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殓并盖之。”
专家观点
为秦汉史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掘的这批西汉晚期—东汉早中期的墓葬,由于大多未被盗扰,且埋藏环境较好,故保存相对完好。其封土下两座墓葬的结构,异于本地区发掘的胶州赵家庄汉墓、黄岛安子沟汉墓和日照海曲汉墓,为鲁东南沿海区域的这类封土墓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封土前砖构“祭台”,是国内首次发现,为研究西汉晚期的丧葬制度和社会风俗,特别是对墓祭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考古资料。砖椁加木椁的椁室结构,当是受南北两种地域文化的影响。“人”字形椁顶目前多发现于今江苏、浙江沿海一带,有研究者推测这是属于越人的一种独特埋葬制度。土山屯墓群出土“人”字形椁顶,应与战国至汉代时期鲁东南区域和江浙吴越文化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关。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信立祥说:完整的县级集薄是第一次出土,特别是文字保存完整,价值非常高。温明之前也出过,但这次结构完整,各部分构件位置清楚,且有遣册上的自名,很难得。这群墓葬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墓都不一样,有些显然受到中原的影响,比如砖椁。其他地区砖椁直接放棺,这里有地方特色,砖椁内置木椁。墓祭的问题,在鲁西南和鲁西地区,祠堂非常发达,在封土上使用祭坛,很具地方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说,这次考古做得无可挑剔,包括现场发掘、资料提取和科技的运用等都做得比较完善。木牍的发现,包括遣册和公文木牍,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原始资料。
记者康晓欢通讯员彭峪摄影报道
返回复制发表评论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