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正文

建世界级海洋科创中心 三大科研机构亮出榜单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 2018-02-12 15:45:17 字号:A- A+

国家海洋实验室东区效果图

今年召开的山东省两会和山东省科技工作会议,双双提出加快将山东半岛培育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支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建设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由此,这样一个具有全球水准的创新中心进入公众视野。

将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为“世界级”是有依据的。根据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对外发布的《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7)》显示,中国的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居于全球第6位。对海洋大省山东而言,我省海洋科研力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特别是“龙头”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将海洋科研优势充分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可为打造世界级海洋科创中心铺平道路。

近日,《科创周刊》联合海洋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三大驻青海洋科研院所,发布2017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向世界展示青岛乃至山东的海洋科创实力、成果和方向。

海洋国家实验室科技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1.在研项目经费达45.8亿元

全年SCI收录论文985篇,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及其子刊发表论文49篇;获批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个专项,经费约2亿元,在研项目经费达45.8亿元。

2.“梦想号”将于2021年下水

积极推进大型科研平台建设,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等联合发起大洋钻探船建设计划,全球第三条大洋科考船“梦想号”将于2021年下水,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我们计划藉由‘梦想号’打穿大洋壳,实现人类探索地幔的梦想。”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説,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和日本拥有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将是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

3.积极争取亿级超算建设

与山东省科学院、浪潮集团合作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2600万亿次/秒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

4.创新海洋科考管理模式

建立了国家级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2017年中国三艘4000吨以上的考察船全部来自海洋国家实验室;建成智慧海洋等三个联合实验室、海陆气候环境变化等三个开放工作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5.突破台风强度预报国际难题

在海洋国家实验室2017年的科研成果当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就是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发展了一套适用于台风科学研究与实际预报的中尺度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于台风特别是强台风,新发展的耦合模式能显著提高台风强度的预报水平。

6.提出“绿潮综合指数

针对黄海绿潮连续多年暴发的关键科学问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牵头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作攻关,自2016年开始对绿潮成因、预测预警和防控策略等从海洋系统角度开展综合调查和系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项目团队已经进一步确认了黄海绿潮起源于苏北浅滩海域,而且在黄海海域形成大规模绿潮的浒苔在遗传特征上有别于我国近岸定生的浒苔种群,是一种相对独特的“漂浮生态型”。项目团队提出了应用“绿潮综合指数”,即浅滩区浒苔微观繁殖体数量、筏架上定生浒苔的生物量,以及浅滩区漂浮绿藻的生物量等要素,预测黄海海域绿潮总体规模的思路,能够提前30-40天预测黄海海域的绿潮规模。

黄海水产研究所面向“深蓝”发出中国声音

1.在科研文化传承中创新发展

黄海水产研究所成功举办渔业科学研究7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编撰70年所志、举办学术论坛和技术转移论坛,充分展现了研究所的辉煌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最新科研进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

2.在国际舞台贡献中国渔业智慧

唐启升院士受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辑委员会委员、渔业科学主编;倡导提出的“碳汇渔业”理念,被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两年更新报告》中作为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

3.在国际组织发出中国渔业声音

金显仕所长当选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渔业委员会(FIS)主席,继唐启升院士1992-1993年担任FIS副主席主持工作、1993-1996年担任FIS主席之后,中国人自PICES成立以来第二次担任FIS主席。

4.科技创新面广点亮

黄海水产研究所三项科研进展入选2017年全院科技创新十大亮点:一是突破海水鱼类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牙鲆抗病新品种“鲆优2号”;二是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微生物新种及新酶;三是在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5.科研产出质量并进

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批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共获资助直接经费1366.51万元,获批资助经费额创历史新高。其中邵长伟博士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为黄海水产研究所首次获此项目资助。

6.成果转化频结硕果

黄海水产研究所申报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海水养殖装备与生物育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实现了青岛市海水养殖领域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的历史性突破,对黄海水产研究所发挥科研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7.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

黄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鲆鲽类工厂化高效养殖模式集成构建与示范”和“海蜇轮放轮捕高效养殖技术”2个项目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2项技术入选2017年农业部百项主推技术,7项技术获展会奖,推介效果良好。

8.条件建设持续发力

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初步设计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进入正式建设阶段;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开工建造。

9.走向深蓝雏形初具

“黄海11”号渔业资源调查船交付使用,为我国渔业资源调查装备再添新成员,加上现有的“北斗”号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黄海星”号近岸渔业与环境调查船以及正在建设的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黄海水产研究所已具备在近岸、近海、外海及远洋等开展渔业资源科研考察的能力。

10.人才培养再创佳绩

黄海水产研究所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团队获“全国农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陈松林研究员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叶乃好研究员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邵长伟博士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

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在西太平洋建成。

海洋所的海洋生物标本成为青少年科普的基地。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瞄准海洋建设国际科学研究中心

1.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获批筹建

去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海洋所,由中科院13家研究所共同组建,按照“率先行动”计划要求建设,依托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队、台站网络和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条件平台,以建设美丽健康海洋、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等为重要使命,以“两所融合”“科教融合”为载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势创新力量,建设体现中科院综合性优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

2.海洋所和烟台海岸带所融合发展

2017年3月24日,海洋所领导班子顺利完成换届。新一届班子全面贯彻落实中科院党组关于海洋所和烟台海岸带所融合发展决策部署,坚持强强联合、错位布局、融合发展原则,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学科布局调整和科研资源整合,形成相互补充的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强大合力。经过前期细致筹备和“三上三下”推选程序,于2017年9月22日成功召开中共中科院海洋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新一届党委、纪委以中央及院党组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研究所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政治保障。

3.“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流研究集体”荣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团队历时30多年,发现了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和北赤道潜流,构建了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流三维结构框架,揭示了西边界潜流来源,阐明了西边界潜流在南北半球水交换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突破性地布放回收深海潜标,实现实时化数据传输并共享应用,对西边界流开展了直接观测,揭示了潜流系统的新特征和物理机制,承担的973项目获科技部验收优秀;领导发起NPOCE国际合作计划,推进了西太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确立了着我国物理海洋学在该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

4.地震带与慢地震关系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刊发

高翔研究员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王克林研究员从断层流变学特征出发,提出热岩石学控制的分段式断层流变学新模型,发现是地震带与其下方的慢地震在断层流变特征上是分离的,慢地震的发生受地幔楔角附近特殊地质条件控制,成功解释了与慢地震相关的众多未解难题,为研究大断层的滑动特征和地震生成机制提供了全新概念模型。研究成果被Nature杂志刊发报道。

5.首次实现3000米大水深数据实时传输

对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8套深海潜标进行实时化升级,首次实现深海3000米大水深温度、盐度等连续数据的实时回传。在去年实现1套潜标深海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基础上,实现了从1套到组网,从1000米到3000米水深的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显著提升我国对西太平洋海域海洋动力状况的实时监测能力,为探索深海奥秘、海洋环境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6.“现代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团队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团队聚焦国家和行业关键技术需求,出版《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专著并制定山东省标准《海洋牧场建设规范》;创新生境构建关键设施与技术,实现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跨越;突破关键物种扩繁和资源修复技术,实现生物资源从生产型修复到生态型修复跨越;突破牧场生境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技术,实现资源环境从单一监测评价到综合预警预报跨越。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有力推动了海洋渔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引领了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和发展。

7.四项科技成果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

海洋所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海洋腐蚀等领域四项科技成果荣获2016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其中,孙松等完成的“胶州湾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系统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王斌贵等完成的“海洋红藻卤代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邢荣娥等完成的“定位壳聚糖硫酸酯制备与降血糖活性研究”项目、王鹏等完成的“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开发研究”项目获得二等奖。

8.启动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

由海洋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1个项目、“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4个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1个项目顺利启动。上述项目是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海洋所启动的首批新类型科技计划项目,其开展和实施将为提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制定全球变化应对政策和措施、支撑国家深远海资源调查与合理开发等提供科技支撑。

9.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持续优化

年内1人获批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A类岗位(已公示),2人获批“青年千人”学者,1人顺利通过“青年千人”答辩(已公示),1人通过优青计划引进到所工作。获得国家省市各类人才项目或称号20余人次,其中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批院特聘研究员,3人入选泰山学者,7人入选海洋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获批院创新交叉团队1个,3人入选院青促会会员,3人获批山东省青年科技奖,3人入选青岛市拔尖人才。

相关新闻

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四项出自青岛

近日,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相关单位联合评选出的“2017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名单公布。记者查看名单发现,其中四项科技成果出自青岛。近年来,随着海洋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长、科研人才及要素资源的不断积聚,青岛这座“海洋科技之城”像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船,稳稳行驶在海洋科技的汪洋大海中,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海洋科技的“青岛力量”。

“2017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名单中,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成果“从海气系统角度揭示海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响应特征”入选,该成果从海气系统角度揭示了海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全球变暖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此次“榜单”,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团队的“扇贝’化石’基因组发现及重要发育进化机制解析”成果同样入选。这是我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首次完成扇贝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打开了扇贝的基因“天书”,凸显了我国科学家在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青年学者高立宝率领的中澳科学研究团队,在南大洋增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预测了未来南大洋西风及其旋度的继续增强,将进一步引起亚南极模态水的增厚,减缓全球表层温度增暖的速度,这一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是青岛科学家发出的“世界声音”。2017年6月,世界首座、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海洋渔场1号”,在位于青岛西海岸的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新北船基地成功交付。该项目精巧的结构设计、高超的制造水准让挪威业主“点赞”,也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又迈上了新台阶。

根据《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6》,近年来,中国对海洋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增长,其中青岛市投入规模排在首位。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