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新华社关注青岛海洋科技:“国之重器”汇聚于此

2018-03-31 16:02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近日,新华社发布了题为《中国海洋科技“国之重器”汇聚青岛》的报道,报道称,“大洋一号”“科学号”“向阳红01”……这些海洋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都有一个共同的母港——青岛,这座滨海城市正为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积蓄新动能。

据报道,眼下,“大洋一号”科考船正搭载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60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龙Ⅲ”,在西太平洋进行海上试验,目前海试最大深度已达1690米。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正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浅水海山进行系统调查,这也是人类首次探秘这座海山;“向阳红01”船正在太平洋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

“大洋一号”“科学号”“向阳红01”……这些海洋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都有一个共同的母港——青岛,这座滨海城市正为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积蓄新动能。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012年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其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就位于青岛鳌山湾畔。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说,截至目前,“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总计历时557天,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实现100%安全下潜,取得了丰硕的深海科考成果。它在多个海域的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探索了多个海底“矿区”,帮助科学家们取回大量深海生物样品、富钴结壳样品、多金属结核样品等,并对海山、热液、海沟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有了初步探查。

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海洋科研机构之一,2012年投入使用的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使研究所工作人员如虎添翼。

“‘科学号’有出色的动力定位能力,在1.5节流、5-6级风的海况下,能够实现定位精度3米以内。”负责筹建“科学号”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说,“科学号”还搭载了“十八般兵器”,包括无人缆控潜水器“发现号”、深海拖曳探测系统、重力活塞取样器等先进的深海探测和取样设备。

在“科学号”支撑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建成由20套深海潜标构成的潜标观测网,并对深海潜标进行了实时传输改造,破解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

“深海数据已实现连续实时回传280余天,创造了中外有明确文献记录的实时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工作时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说,“这些实时数据将为科学家研究西太平洋环流、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资料,为中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提供基础支撑。”

与“科学号”并称姊妹船的“向阳红01”将于今年5月完成环球科考抵达母港青岛。在南极航段科考中,“向阳红01”船科考队员首次在全球发现了热液与冷泉并存的奇特现象,并在南极发现了“微塑料”。

目前,青岛3000吨级以上科考船已达11艘。“北斗2号”“东方红2号”今年将交付使用,“蛟龙”号新母船启动建设,“潜龙号”“海龙号”“发现号”等不同类型、不同作业深度的潜水器在青岛形成谱系化。

此外,中国海洋领域唯一国家实验室正在青岛运行,它拥有每秒1000万亿次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为海洋立体观测网络和深海基因组计划等海洋科研项目提供技术保障。

“这些国之重器将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协同作业,进行海洋观测、调查和取样,为中国和世界海洋科研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