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手到病除的垃圾中转车“医生” 与酸臭味打交道14年

2018-05-07 14:02 作者:韩晓宁 来源:青岛晚报
分享到:

劳动,是个很郑重的词儿,严肃,充满力量。劳动最能显现作为人的品质和美德。青岛市劳模、垃圾中转车维修工井立迁,14年如一日,蜷身在油污、水渍甚至刺鼻的酸臭味之间,维修了4000多辆垃圾车。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刚从抢修车间出来,身上还穿着来不及更换的工服,前襟和袖口的油污显然已经洗不掉了。每天他都连轴转,有时半夜也会被好几个电话叫醒——车辆出了故障不及时维修,不仅垃圾运不出去,驾驶员强行运输还存在安全隐患,极可能发生事故,一切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他要求自己必须随叫随到。 

能吃苦奋战在维修最前线 

井立迁是青岛市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垃圾中转车维修工,凭借着吃苦耐劳的韧劲和潜心好学的精神,他用14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外来务工人员、轮胎修理工到垃圾中转车辆维修大拿的人生蜕变。现在,每天维护十几台垃圾车,不管大故障还是小毛病,他都能快速而准确地给出判断,手到病除。“最忙的时候一天要维修二十多辆垃圾车。有时候车在半路抛了锚,车里还装着垃圾,他爬到车底下维修,全神贯注抢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垃圾污水滴到了头上和身上。 

按照规定,工作时间是早上8时30分到晚上6时,可他常年在8时之前就到了单位,先检查一下维修车辆,把需要进维修地沟的停到位,可以快速修理的先完成。一天的工作结束以后也不等于完全下班了,“有些垃圾车在晚上作业,出现故障需要马上赶到现场维修。经常是晚上刚睡下,就被电话铃声吵醒。修完回来,刚躺下,电话又响了,有时一个晚上被叫醒四五次。” 

“修好它”是井立迁的关键词,为了这个目的,他常年不分寒冬酷暑,匍匐在车底下排查故障。站在维修最前线,这是他的生命惯性也是他的职业素养,和班组成员一起保障垃圾运输车辆正常运转。 

爱钻研改造设备节约成本 

2004年,井立迁刚刚高中毕业,作为外来务工者进入青岛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修补垃圾转运车的轮胎。没过多久,修理轮胎对于井立迁来说就显得有点大材小用了,于是,他被安排到车辆维修班组,干起了修车。 

随着环卫设施投入加大,以往单一机械式的垃圾中转设备、车辆逐渐被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设备和车辆取代,维修工作难度也在加大。这几年,只有高中文凭的井立迁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业务钻研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新专业知识,熟知各类新式设备、车辆的技术性能,迅速成为一名维修的行家里手。 

比如,井立迁发现转运容器密封条使用期限为两年,每更换一次密封条的市场价接近6000元,而且密封性能差,存在严重的洒漏现象,便利用工余时间反复思考摸索,通过逐个对容器门挂钩的夹紧焊接改造,提高了容器门关闭时的夹紧力和容器整体的密封性,有效地避免了作业过程中的洒漏现象,仅这项改造就为公司节约资金18万余元。 

正是凭借着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热情,井立迁在实践中又成功进行了几项技改——车辆边灯改造提高了转运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维护的便利性;车尾接油盒改造避免了油液对车灯及后牌造成污损,提升了车辆整洁度。 

重情义高薪待遇聘请不走 

井立迁身上透露出一股匠人精神。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因为热爱,他竭其心智;因为热爱,他穷其工力;因为热爱,他不计得失;因为热爱,他专注坚守。 

“目前,环卫物流园共有垃圾车维修工13名,需要负责37辆垃圾转运车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井立迁说,有些维修工受不了艰苦的工作环境,往往干了一年左右便仰仗刚刚上手的维修技术离职了。维修工是目前最紧缺的工种之一,井立迁技术全面,经验丰富,想高薪聘请的汽车修理公司不在少数,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笑他死心眼,他却说,“离开这里也许每月能多拿两三千块,但我在这里干了14年,和师傅、同事们朝夕相处,早就像家人一样了。” 

14年来,井立迁完成了从实干型、技能型向知识型、价值型员工的转变,这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工匠,先后获得中国环境卫生协会“争优创新先进基层工作者”“青岛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青岛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荣获了青岛市劳模称号。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 王占筠)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