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年收入3448.7元;1995年,年收入11103.9元;2000年,年收入26856.91元……每年的工资条贴好,我都在最后标出总收入,这样工资收入的变化更显而易见!您看,从1991年的3000多到现在10万多,27年涨了30倍哩!”市北区水清沟街道河清路社区居民张伟源一边翻看《工资收入凭证汇集》,一边激动地说,“我年轻时就有收集、记录的习惯,现在手头除了这本工资收汇集外,还有影集、经典门票、香烟盒等十多类上百本的各种册子呢。”
由张伟源亲自设计的《工资收入凭证汇集》册子。
张伟源今年77岁,是名退休老教师,这本《工资收入凭证汇集》是他亲手制作的“个人工资档案”,上面整齐地贴着他自1991年至今所收藏的325张工资条,每年的工资条空白处都整齐地标注着年收入。厚厚的《工资收入凭证汇集》不仅呈现出退休教师的收入变化,也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普通家庭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张伟源的《工资收入凭证汇集》。
翻开册子,上世纪90年代的工资条已经泛黄,有些字迹已模糊难辨。“粮价贴”“洗理费”……,记者注意到,和如今我们熟悉的工资条不同,那个年代的工资构成多了些“年代名词”。“当时物价时有波动,洗澡得去澡堂子,也就有了粮价贴和洗理费等补贴类目,虽然钱不多,但也算单位给的福利。”张大爷介绍,每隔几年,工资条上的类目都会变化,比如,20世纪初,“粮价贴”“洗理费”等类目就已经取消,“灭鼠贴”“高温费”等项目“上榜”。
据张大爷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前,每月的工资涨幅基本不变;上世纪90年代后,工资开始缓慢增长;21世纪之后,工资增长的幅度开始加大。“这说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快了,国家对民生问题重视了,要不咱老百姓也涨不了工资。”在2005年的工资条汇总处,记者看到张大爷留下的笔迹:“本年度实行阳光工资,每月增长1160元,年退休金52631元,平均每月4385元。”张大爷告诉记者,这一年,青岛市区高中教师实行阳光工资制,他也享受到了退休金大幅上涨的利好。“我2001年退休,当时退休工资每月只有884元,如今已经涨到8578元了。”逐年上涨的退休金让张伟源喜笑颜开。
张伟源和老伴一起翻看《工资收入凭证汇集》,回忆往事。
1995年,年收入首次突破1万;2015年,年收入突破10万……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生活由“捉襟见肘”到“全面小康”。张伟源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工资待遇低,纺织厂工人每月工资60多元,教师的工资才每月不到30元。“那时候单位离家远,又没有自行车,中午饭点儿只能在学校吃干粮和咸菜,每个月能省下几块钱就已经不错了;如今倒好,我们老俩口每个月能存6000多块钱,钱多的花都花不完!”张大爷笑着说。
张伟源翻看旅游照片集。
张伟源收集的各景区门票。
记者翻看张伟源家中保存的家庭账本,1983年:馒头、豆腐、饭票、菠菜;1998年,猪耳、蛋糕、排骨;2005年,海参。除了家庭日常开销能做到“想吃就吃”外,张大爷还能有机会走遍祖国大好河山。“1989年,我第一次走出青岛市,去爬了泰山、灵岩寺;1992年,我第一次走出山东省,游玩了大连、沈阳;如今,大半个中国的景色我几乎都领略了一遍。”张伟源找出自己外出旅游汇总的照片集和景区门票集,一边翻看着,一边回忆起旧日时光。
“我退休第二年,老伴儿就因病做手术,不能出远门,虽然我不能带她一起有游山玩水,但我可以把美景带回家和她一起分享。”张伟源笑着看了看身边的老伴,只见老太太的脸上露出了少女般的娇羞。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记者 余瑞新 通讯员 冯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