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8日讯(记者 任俊峰)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因水色如胶而得名。陆地面积1324平方公里,海岸线25公里。这里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秧歌节”永久举办地……
早在5000年前,胶州先民刀耕火种,创造了世界闻名的三里河文化,成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作为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胶州创造了世界闻名的三里河文化,为莒之国都、秦汉名郡、唐宋重镇,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胶州市秉承历史遗风、文化根脉,先后涌现出以“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为代表的100多位历史名家,胶州秧歌和胶州茂腔同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剪纸和胶州八角鼓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2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6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7人。2018年5月,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胶州市近年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身边事化身边人,持续开展“最美胶州人”评选活动和“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氛围蔚然成风,2017年以全国县级市(县)第一名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青岛大沽河博物馆复原场景。
作为青岛最早开埠之地,开放始终是胶州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唐朝设立板桥镇,宋朝专设市舶司,曾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呈现“少海连樯、商贾云集”的盛景。唐朝设立板桥镇,板桥港口因“控东南海道,风飘信宿可至吴楚”闻名于世。宋朝时,胶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素有“海表名邦”、“金胶州”等美誉。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吸引了大批商贾投资兴业、安家落户,全市聚集了30多个民族,融汇了400多个姓氏,涵养了“开放、包容、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
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近年来,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五大“新动能战略发展平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开放这张特色名片越擦越亮。
1904年,伴随着中国近代最早的铁路胶济铁路建成通车,胶州成为重要站点,区位优势逐步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高四铁”(“三高”即青银、青兰、沈海三条高速公路,“四铁”即胶济、胶黄、胶新、胶济客运专线四条铁路)纵横交错,全市公路里程达1839公里、铁路里程达122公里,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青岛海湾大桥胶州连接线工程加紧施工。
近年来,伴随着4F级胶东国际机场2019年转场运营,届时将有40余条直飞国际航线、110余条国内航线将集聚胶州,同步配套的跨海大桥胶州连接线、新机场高速、济青高速、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地铁8号线、14号线加速向胶州延伸,依托胶黄小运转班列,实现了前湾港与铁路中心站的海铁联运,打造了“前港后站、一体运作”运营模式,海陆空铁多式联运、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构建,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2小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群的目标将变成现实,成为山东半岛乃是全国内联外畅的交通枢纽。
青岛东方铁塔承建FAST六个钢结构支撑塔架。
作为老工业基地,胶州市共有工业企业8000余家,涵盖360个门类,是亚洲最大的船用锅炉生产基地、国内外知名的钢结构生产基地、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轮胎数字化装备基地、国内最大的电机辅机生产基地。
胶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36家、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总数达19个,均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7%;全市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企业261家,连续五年居青岛市首位;隐形冠军企业12家,连续两年居青岛第一;马德里商标264件,青岛市级以上品牌(驰著名商标)218件,居青岛十区市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