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活力青岛| “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一位农创园主的乐与忧

2018-07-04 09:02 来源: RUC国新硕士项目
分享到:

间隔相当,高度一致,600余颗葱苗被均匀地“码”在一个个200孔的养盘中,连成一片嫩绿的绒毯。没有庞大笨拙的农具,也看不到身影匆忙的农人,只有悬挂于顶棚的探头实时监测着葱苗生长的温度与湿度。

温室全景

温室内部

乐: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甜头

杨同林是杨家顶子村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在他看来,解决农村的生产问题就要依靠机械化技术。“只有通过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农业才有效益,土地流转才能运转下去,农业才有人干,”杨同林说。

杨同林展示育苗养盘

在传统的大葱种植过程中,种子的发芽率低,但杨同林采用了“种子丸粒化”的技术,对大葱的种子进行包衣。种子穿上了一层由药剂和生长激素制成的外衣,生长得更加健壮,同样是1亩的葱苗,过去需要1.6桶的种子,现在只要0.6桶。而“丸粒化”只是智能育苗温室里机械化的第一步。

包衣种子

从精确化穴盘播种到集约化采收,每一棵大葱都将经历11道机械化的环节,最后输向市场。和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现在每一亩地都可以节省929元的总成本。据农创园的官方资料显示,仅仅是杨家顶子村的1200亩大葱,每年就节本了100万元以上。智能育苗温室为周边的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附近12个村庄50个贫困户、138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014年,杨同林还是一名种植大葱的普通农民,因为爱好农业机械,他前往武汉参加了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展览会上,他了解到了日本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想到村子里花甲之年还要跪在地上育苗的老人们,杨同林萌生了引进机械化技术解放人力的想法。

村民在整理葱苗养盘

借着平度市农业创新创业的东风,他与附近的农户一同成立了青岛盛跃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统筹贫困村扶贫资金、青岛市南区帮扶资金和合作社筹集资金,2016年,杨家顶子生态农创园终于落了地。

从纯人工劳作到机械化生产,农创园的发展初具规模,为了提高生产水平,杨同林需要不断在实践完善技术设备,但稳定的资金来源却成了他实现技术升级的一大难题。

忧:为农创园的资金与人才发愁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加快服务网点布局,提供政策性贷款,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杨同林觉得,“这些农业扶持政策很好,但是执行上还有欠缺”。

杨同林说,除了最初的帮扶资金之外,农创园成立之后,就没有获得其他的政策性项目扶持了。而银行和政府推出的农业担保公司都担心承担风险,不愿意把钱贷给合作社,最终他只能以个人名义贷款了300万元用于农创园的经营。

杨家顶子生态农创园办公楼

平度市宣传部的孙科强解释道:“合作社毕竟是盈利组织,政策性扶持项目的种类很多,但是只有符合其中每个指标的合作社才能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不过,在农业贷款问题上,孙科强也表示:“农民贷款确实不容易。”

为“钱”发愁的同时,杨同林也感慨道:“农村越来越留不住人了。”一方面,老龄化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留守老人成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即便在“一台机器可以代替15个人力”的情况下,干活的人依旧不够用。另一方面,年轻人才的匮乏也使得农村发展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村民在操作机器进行精确化穴盘播种

许青良是杨家顶子村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之一,目前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药学专业。他对自己从小长大的村子有着极深的感情,当杨同林的哥哥拜托他为农创园的种子包衣技术整理配方时,许青良一口便答应了下来。在被问到是否愿意毕业后回乡发展时,他说:“如果有好的平台,我很愿意毕业后回到村子来,但我身边的同学都只想往大城市走,觉着从村里出来了再回去不是件很光荣的事,可能还是跟从小家里灌输的观念有关。”

智能育苗温室全景

现在,杨同林每年还是到各地参加不同的农业博览会,学习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除了发展自己村子的合作社,杨同林还将大葱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推广到了平度市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两个村子,正在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农创园,希望让农业机械化的路子惠及更多农民。“乡村振兴不是口号,希望政策的执行越来越好。”(采访:陈文忻 姜晶琨 张秋婷 周佳谊)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