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双胞胎小姐妹在青游玩溺亡的悲剧,让青岛市民痛心不已。在此之前,8月4日,湖北一家长带4个孩子长江游泳,不幸全部溺亡。接连的溺亡惨剧,让家长们在痛心之余,也敲响了内心安全防范意识的警钟。昨日,记者联络了参与此次北京双胞胎姐妹搜救的青岛山海情救援队队长徐公安,请他就防溺水和儿童安全问题进行了介绍。
青岛海边遇险儿童占比小
徐公安告诉记者,夏季是青岛的旅游热季,眼下恰逢青岛啤酒节举行期间,各浴场客流量巨大,因此今年防溺工作形势严峻。“针对今年这一情况,我们救援队提前制定方案进行广泛摸排,详细安排各分队工作。一方面全面排查防溺负责范围内的水域;另一方面对各水域的水深、人员流动量等指标进行大概的统计;同时,于暑期时段安排队员进行定时与不定时的巡视,联合媒体,排查安全隐患并及时反馈相关部门。”根据他了解到的数字,今年全国溺水事故较为频发,但青岛本地与往年相较数量有所下降,海边遇险者以外地游客为主,其中儿童所占比例不大。徐公安分析,前往野浴场、私自下海等行为,映射出游客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也是游客遇险的主要原因。
“今年,政府投入防溺的力量很大,针对浴场客流量大的现状,培训专业救生人员,投入大量装备设施,设置望塔,安排救生人员巡视,方便值班人员随时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开放性水域安全保障到位。”徐公安介绍,对于未开放的野浴场,政府的投入相对薄弱,以免给游客以误导,但未开放水域也会有相关管理部门不定时巡视,一旦有游客遇险,及时报警后,经警方配备与民间救援力量行动,也能够在10到20分钟内得到救援。另外,徐公安也提醒广大市民和游客:“海域不同于淡水的稳定,变幻莫测,针对溺水事件,没有完整、完全的解决方法,只能‘尽可能’地做好一切能想到的准备与防范,但游客的安全意识更为重要。”
部分救生用具不具备专业防护性
“最容易发生溺水的时间段有两个,一是中午时间,救援人员休息用餐,救援力量相对薄弱,有产生疏漏的可能;二是开放性水域的封闭期间,救援人员保障弱。在这些时段游客尤其要注意人身安全。”徐公安解释道,救生衣、救生圈也不意味着绝对的安全,海浪回流使人远离海岸,浴场销售的部分救生用具更像是儿童玩具,不具备专业防护性,一旦被扎漏气,将造成很大的安全风险。
近日朋友圈里兴起了“溺水”“离岸流”等科普热,大家纷纷转发提醒,希望更多的人从知识储备上关注溺亡这一话题,对于这一点,徐公安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首先肯定了这些知识的普及,但他也强调,网络上的内容只能作为借鉴,每个事件发生的情况不一样,不可全部归因于暗流等因素。他一再强调救援队的观念:“任何事件都要因地制宜,一个事件的发生不能仅仅归因于一个问题的出现,要从多方面分析,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从自身寻找原因。”
安全教育类课程要落到实处
“在儿童防溺的问题上,家长应担负起直接职责。”徐公安表示,家长自身的行为是儿童模仿的影子,因此家长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不应对有关部门的安全提示不以为然、私自做出危险举动,传递给儿童错误的观念。其次,正所谓“水火无情”,即使在正规浴场的专业保障之下也并非高枕无忧,突发事件的到来总是令人猝不及防,因此家长要尽好看管责任,关注孩子、时刻留意孩子变化,避免使其脱离自己的视线范围。
此外,徐公安建议:“教育部门要设置并保障安全教育类的课程落到实处,社会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等教育场所进行接触性、趣味性的宣传实践,就防溺安全主题同家长、孩子进行充分互动。同时,注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所侧重地传授安全知识与救生方法,使安全意识从小根植于心。”(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王晓雨 实习生 刘彦钰)
新闻链接
教育部门多次强调防溺水
据记者了解,每年暑假期间,儿童防溺水都是教育系统反复强调的内容。教育部下设的微言教育公众号暑期前后发布了5次防溺水相关提醒,省教育厅的公众号山东教育发布也发了4次防溺水知识和提醒,市教育局公众号发布了3次防溺水提醒。7月18日,市政府预防学生溺水联席会议办公室召开了预防学生溺水工作联席(扩大)会议,要求涉及到的各部门签订责任书,做好隐患排查,实现网格化覆盖。
记者采访发现,市南、市北、李沧各区也通过公众号、校园网等方式,多次发布防溺水信息。以市南区教体局为例,7月27日至31日连续四天每天都在公众号上发布防溺水提醒,从如何预防、如何识别、如何施救多方面进行指导。
“暑假开始前,学校下发给家长的一封信里就包含有防溺水的提醒,老师也专门提到了不要让孩子到水塘、废弃水坑等地。”嘉峪关学校的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女儿所在的班级,暑假放假前专门对家长进行过假期危险事项的提醒,其中重要一项就是防溺水提醒,而前几天双胞胎小姐妹的悲剧发生后,班主任又在班级群里强调了一遍,“这个话题年年说,说实话我和孩子都没大当回事,但这次我们真的意识到了溺水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