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60%
《青岛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8-2025年)》发布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由市国土资源房管局编制的《青岛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8-2025年)》日前发布,我市将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计划到2020年,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均达到60%;到2025年,基本完成“三区两线”(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具体干线、河流湖泊)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
据了解,作为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开采方式多样的地区,长久以来,我市形成了种类复杂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露天采石坑破坏自然地貌,地下采空区存有塌陷隐患,废弃的工厂占压着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年来,全市加大治理力度,共计完成各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80余项,恢复土地面积1200余公顷。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生产矿山75座,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480座。
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根据规划,我市新建矿山全部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鼓励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上则按照“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渔则渔、宜园则园、宜建则建、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综合治理,持续利用”的原则开展,选择使用自然恢复、工程治理、土地整治等适宜的治理方式进行。
梨沟山:用建筑垃圾“堆出”的青山
仲秋时节,距离平度市中心不远的梨沟山仍是郁郁葱葱。依靠着对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这个曾经遍布废弃采石坑、尘土飞扬的破落山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梨沟山上,建筑垃圾实行精细处理,从头到尾,产品实现了多重利用。”青岛北苑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生竹军告诉记者,建筑垃圾和尾矿碎石经过动筛、破碎、分选,绝大部分转化为大小不一的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用于建材生产,剩余的废弃渣土因为透水性好,大部分用于矿坑回填或是矿坑修整(建设水库),少部分则与营养物质混合,成为栽种植被的好材料。在其他企业“不受待见”的水泥砖块也是好东西,通过合理的配比可以替代三合土成为道路垫层,配合回收而来的废旧沥青建成环保路,供载重车辆运输使用。合理的产品结构让梨沟山山体恢复的速度不断加快。截至去年底,1300亩废弃矿山已整治完成700亩,恢复植被数百万株,山体生态明显改善。
梨沟山的巨大变化是青岛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真实写照。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获悉,近年来,我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副省级城市中居前列。今年前8个月,全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成1230余万吨,可节约土地1230余亩,减少对周边3600余亩土壤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万吨,产值6.96亿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