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建筑企业在非洲“生根发芽” 八成以上员工为非洲籍

2018-09-12 14:02 来源:青岛晚报
分享到:

随着中非贸易合作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走进非洲。建筑业尤为如此,非洲是不少青岛建筑企业走出亚洲的“第一站”,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很多优秀的青岛建筑企业已在非洲“生根发芽”,他们不仅在非洲当地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还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中非兄弟情。据了解,这些企业在当地的工程建设中多数是在当地雇佣员工,非洲籍员工的比例高达八成以上。这些在青企“大家庭”中成长的非洲员工,不仅生活得到了改善,也深深爱上了青岛建筑企业,在中非友谊的长卷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员工培训让他“脱颖而出”

人物:戈威亚·卢卡 地点:纳米比亚

43岁的戈威亚·卢卡(Guveya Luka)是青建国际集团(纳米比亚)有限公司的一名机械设备操作手,推土机、吊车、装载机、挖掘机、拖车等道路机械,他都可以熟练操作。加入青建十年来,卢卡跟随青建转战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先后在马翁市政道路项目、MR67道路升级项目、MR120道路升级项目工作,已经是青建的一名“老员工”了。不过,在2008年刚加入青建的时候,卢卡并非“样样精通”,他对中国公司的目标管理、按劳分配的管理方式不太适应。

是青建为当地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让卢卡“脱颖而出”。自2012年进驻纳米比亚以来,公司依托在建项目和设备基地,为当地员工开设了机械设备操作、机械维修、木工、瓦工、管道安装、放线测量、模板装配等多个专业的培训。认真工作、勤奋好学的卢卡持续学习了各种机械设备科目,同时,通过与中国同事的长期沟通,卢卡对中国式管理和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有一种特别“亲和”的感觉。

来青建之前,卢卡每月收入只有不到3000纳元;现在,随着工作越来越熟练、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他每月的税后工资不低于10000纳元,在当地机械操作手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卢卡说,在青建让他满意的不仅是相对较高的收入,更是工作氛围。“在青建这样的中国建筑企业中工作,目标明确,干劲儿大,办事公开,竞争公平。”像卢卡这样的当地员工,青建目前已累计培训初级工千余人次,另有200余人接受了中高级的培训。接受过培训的员工均跟随青建长期工作,中外技术工人的比例已达到1:6.5,当地员工成为工程建设的主要力量;部分员工在工作满期后开始了自己的生意,成了公司的专业小分包,也成为了青建扶持当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代表。

参与建设让他倍感自豪

人物:本·卡布里亚·阿卜杜拉卡带 地点:阿尔及利亚

50岁的本·卡布里亚·阿卜杜拉卡带 (Ben·kablia·Abdelkader)目前是青岛海川建设集团阿尔及利亚分公司的一名司机,在进入海川集团之前,他经营过一家蛋糕店,结果经营两年后倒闭,生活难以维计。2008年,卡带抱着养家糊口的心态来到海川阿分公司应聘,并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得到入职通知的当晚,我激动得都没睡着觉!”来到公司后,卡带从最基层的工地工人开始,小工、壮工、技工……他不断成长起来,在和中国职工一起汗撒阿尔及利亚的建筑事业中,与中国同事们的情谊逐渐加深,甚至称兄道弟。在工作中,卡带能够用简短的中文与中国职工进行交流沟通,俨然成了中非员工间的“编外翻译”。

一晃眼,卡带已在海川干了十年,现在,他工作稳定,收入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能让妻子和两个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但较高的收入并非是卡带安心在海川工作的唯一原因,他自豪地说:“我感觉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兄弟。我热爱这份工作,也非常喜欢这个大家庭。”卡带说,中国给当地带来了领先的技术、先进的工艺,教会了他们很多东西,非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不仅如此,卡带直言,在海川工作“感觉十分自豪”,他在一个个建设项目的参与中,体会到了“自豪感”“幸福感”。海川参建的奥兰医学院是一座耗用13万吨石子、4万立方米黄砂、4.2万吨水泥、1.3万吨钢材的大体量工程,如果按照当地建筑公司的建设周期,需要10年时间,而事实是,中国建筑仅用1年时间便实现了医学院的主体封顶,当地媒体将其称之为“神的速度”。这在卡带看来,就像“奇迹”一般,因此,能在这样不断创造“奇迹”的公司工作,卡带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国“师傅”让他大开眼界

人物:巴拉·欧塞尼 地点:赤道几内亚

相比上述两名在青岛建筑企业常年工作的“老员工”,27岁的巴拉·欧塞尼(Bara Ousseni)还是个“新人”。他来自布基纳法索,目前正在参与青岛一建集团有限公司赤道几内亚项目组在巴塔市郊的惠民工程项目,“这是一个政府的民生工程,有警察局、医院、学校、集市和教堂。这些项目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面貌,一想到这些,我就感觉非常有干劲,觉得我所做的事是非常有意义的。”欧塞尼说。

欧塞尼加入青岛一建已经有三年了。在此之前,他没有稳定的工作,一直在打零工,收入不多。“我是家里的老大,家里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年纪都很小,父母从事的是简单的农业生产,家里非常困难,必须靠我每个月寄回生活费才能养活一家人。”贫困的家庭,给欧塞尼带来了很大压力,是青岛一建改变了这一切。来到一建后,欧塞尼先后参与了欧亚拉的消防中心、中建吉布劳旧营地、巴塔惠民工程等项目,从最开始做一些杂活,慢慢地掌握了很多技能,现在已经是个熟练的瓦工了。“现在我每个月扣除自己的花销,还可以往家里寄一大部分工资,完全可以满足一家日常开支。”

青岛一建不仅给欧塞尼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公司成熟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也让他竖起了大拇指。“中国的建筑公司非常专业,工作效率非常高,尤其管理方式也比较先进科学,这是以前我完全不知道的。在我家那边如果是要建房子,没有太多大型机械设备,大部分都得靠人工完成。这些大机械设备工作起来效率很高,能够完成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不仅如此,中国同事的善良、热情,公司内彼此尊重、理解的人际关系也让欧塞尼印象深刻。“管理人员和中国‘师傅’专业水平很高,他们给了我很多指导,让我对工程建设管理大开眼界。”

相关链接:

“抱团出海”打开非洲市场

海外市场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面对“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机遇,青岛市建筑企业当仁不让。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了解到,近年来,各工程建设企业在海外开拓和新签合同方面硕果累累,我市建筑企业“走出去”势头良好。其中,非洲市场是青岛建筑企业在亚洲之外开拓的最大市场,青企在建工程在非洲17个国家都有分布。

作为青岛市最早进入非洲市场的企业,1988年,青建集团承接了利比亚驻博茨瓦纳使馆项目,第一次走出亚洲,成功开拓非洲市场;1992年,青建土瓦纳建筑有限公司在博茨瓦纳注册成立,成为青岛在国外设立的第一个驻外建筑机构,为我市建筑企业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变奠定了基础。目前,青建集团已成为青岛建筑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的龙头企业,2017年在非项目年产值约为4亿美元,涉及阿尔及利亚、肯尼亚、马里等国家,涵盖公路、水利、港口等项目。在深耕非洲市场的过程中,青建集团拥有丰富的渠道资源,深谙当地市场运行机制,并逐步探索出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标准、输出产能的“青建+”模式,目前已有200多家青岛制造业企业通过“青建+”平台“抱团出海”打开了非洲市场。

为了更好开拓非洲市场,我市成立了青岛国际工程发展联盟,打通从监理设计到施工验收的产业链上下游,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非洲大型工程总包项目,竞争实力明显增强。联盟还与中石油华东院、中建一局等合作,在非洲多米尼克、加纳等国建设道路项目。(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傅春晓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