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9月28日讯(记者 黄晓)自今年4月青岛地铁11号线开通以来,已平稳运行5个多月,安全运送乘客约814万人次。这背后的功臣,莫过于让11号线“上天入地”、有序高效运转的“最强大脑”——轨道综合监控系统。9月28日,记者走进青岛地铁11号线指挥控制中心,揭开地铁“最强大脑”的神秘面纱。
记者参观地铁11号线指挥控制中心
地铁11号线“最强大脑”是个地道的“青岛银”
一条轨道线路,多则40多个地铁站,少的也有10多个。而每个地铁站内,则包含电力、火灾报警、通风、照明、给排水、电扶梯等诸多系统,该如何实现数据共享、进行统一的综合监控管理呢?这就需要轨道综合监控系统了。
作为地铁运行的核心系统,轨道综合监控系统肩负着重任,然而此前国内大多数产品数据处理规模有限,难以满足行业发展新趋势。目前地铁11号线所使用的轨道综合监控系统,是由青岛本土企业海信网络科技历时10年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支持无限扩容。经国家软件测评中心测试验证,系统数据处理规模达到1000万点,突破行业内系统处理规模的瓶颈,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海信轨道交通事业部总经理王海胜举例说明,“以青岛目前规划站点最多的1号线为例,一座地铁站约有2万数据点,1号线共有41座地铁站,合计约82万数据点。传统的综合监控系统处理点位一般是100万,勉强可以控制这样一条地铁线路。而海信1000万点处理规模的综合监控系统,即使同时控制十条这样超长的地铁线路,也游刃有余。”
地铁11号线轨道综合监控系统界面。
稳定性强 24小时不间断运行
作为操控整条地铁线路的“最强大脑”,自然需要24小时不间断稳定运行。目前业内都在每座车站设置双服务器,一台服务器出问题时由另一台服务器接管,但当两台服务器都出现故障时,就无法对车站进行监管了。
海信综合监控系统则不同,当一个车站两台服务器都出现故障时,可以由相邻车站服务器接管,相邻车站服务器如果也同时出现故障,还可以由中心、停车场的服务器进行接管,确保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努力打破国外垄断 海信“死磕”核心技术
“目前除青岛地铁11号线,贵阳地铁2号线、长沙地铁5号线、青岛地铁1号线、青岛地铁8号线也将使用海信研发的综合监控产品。”王海胜介绍道,十年磨一剑,在轨道综合监控和乘客信息系统领域,海信已掌握了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目前已拥有25项专利和28项软件著作权。
在轨道无人驾驶领域,海信也突破了支持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综合监控技术,研发出了海信行车综合自动化系统,进一步提高了轨道全线的综合效率和整体自动化水平。王海胜说:“在综合监控领域我们走了十年,未来我们希望突破轨道交通更核心的信号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