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党龄68年的八旬老人:捐献遗体回馈社会

2018-10-10 20:58 作者:孙志文 于泓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往期回顾】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于泓  图/孙志文)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对于匡延珍来说是一个改变了她一生的日子。

69年前,刚刚解放的青岛百废待兴。作为国棉八厂的一名工人,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个月,年仅16岁的匡延珍果断选择了入党。

从1949到2018,从花一般的17岁,到如今两鬓斑白,68年的时间,匡延珍见证了国家由弱到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她担任了34年台侨联谊会会长;获得了无数荣誉证书;早在2004年,她就填写了捐献器官的申请书……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匡延珍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奉献着自己。

“我是吃百家饭活下来的”

今年85岁的匡延珍,是李沧区沧口街道永宁路社区的居民,也是永宁路社区党支部的“活历史”。从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算起,老人家入党已有68年,现如今身体已经不如年轻时灵活,但是每天依然坚持学习,还要定期去社区党支部给同志们分享下自己的故事。尽管已经年过八十,但匡延珍的学习热情与年轻时所差无几,案头的党章、笔记一样不少,学习心得也是天天更新。

只有经历过动荡的人,才会格外珍惜眼前的好日子。时间倒回到1949年的青岛,刚刚解放的岛城其实并不太平,反动势力蠢蠢欲动,就连匡延珍工作的国棉八厂也不例外。当时年仅16岁的匡延珍是第一个打破沉默的人,向党组织靠拢。

“我是吃百家饭活下来的,只要是对老百姓好的事儿,我都拥护!”尽管距离自己要求入党已经过了68年,但是入党的初心,匡延珍一直不曾忘记。

匡延珍是吃过苦的人。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匡延珍15岁的时候便与家人被迫分离,新中国成立那年,大姐跟着大姐夫去了美国,二姐一家去了英国,就连和她最亲的姨妈也去了台湾,整个家里就剩下了她自己。

匡延珍说:“那时我内心很害怕,全家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没有钱、也没有劳动力。姐姐们临走的时候给我留下了一点粮食,不到一个月就吃完了,我饿得哆哆嗦嗦,窝在墙角里哭。当时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一家就几斤大米,自己家能吃饱就不错了,但四合院里的大姨、奶奶们看我饿得脸蜡黄、瘦得皮包骨头,就今天给我一个馒头,明天给我一块饼子,我就吃着‘百家饭’过活。如果不是他们帮我,我大概活不到现在了。”

“党员的工作没有退休一说”

在匡延珍的家中,记者看到最多的就是各种荣誉证书,在工作期间,匡延珍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又先后获得“李沧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市民”、“侨联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感动李沧先进个人”、“青岛市模范老人”等。

如何当好一个共产党员?匡延珍自己总结了两点:工作带头干、吃亏自己上。在工作上,匡延珍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生大女儿那年,因为单位工作忙,原本50天的产假,匡延珍休了30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家里的孩子没人带,她就忍痛把孩子送到了托儿所。甚至在孩子的眼中,托儿所的阿姨才是自己的妈妈,而匡延珍这个亲妈妈反到成了阿姨。

时间来到1978年,匡延珍退休那年,正赶上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社区书记找到她,希望她能发挥余热,带领社区里的无业居民干点事业,帮助群众们脱贫。

“我是党员,老百姓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匡延珍还记得,当时她在社区的帮助下,贷款2万元,组织社区里没有工作的居民干早餐、做小吃、卖开水,几年的时间,就让社区里没工作的邻居们摘下了贫穷的帽子。

工作上带头,但凡涉及到的自己的利益,匡延珍能自己吃亏就决不让群众的利益受损。之前,匡延珍居住过的宿舍区200多户居民的水电、卫生费无人负责收取,居民之间每月为总表和户表数的差额经常产生摩擦。面对这种情况,匡延珍把收水电费的活揽了下来,为减少居民矛盾,每月自掏腰包承担30至50元的费用差额,那时一个人每月能有个几百块的工资就算是高收入了,光补贴电费这一项,她这一年就要多花近千块。

“阿珍,你要好好活着,不要忘记那些帮助过你的人”

因为家庭背景特殊,在退休之后,匡延珍还担任了34年台侨联谊会的会长,在这期间,她与远在海外的亲人们取得了联系。改革开放之后,大姐、二姐、弟弟得以回国与匡延珍在青岛相见。

“‘阿珍,你要好好活着,我们有机会会去看你的。不要忘记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要忘记回馈社会、回报国家。’这是大姐坐船离开的那天跟我说的话,也是后来写信打电话最常说的话。我明白那些侨胞的心,他们是想回家的。所以华侨工作我必须做下去,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这是我当时的信念,现在我虽然不干了,但那些想归侨的老人遇到困难,还会来找我。我就帮助他们,帮他们写材料,找组织。”匡延珍一边看着照片里的亲人,一边用手轻轻的抚摸着。

匡延珍担任台侨联谊会会长期间,帮助了40多个家庭重新团聚,这其中大多为归侨、台胞、侨眷。这些年里,任务虽然十分繁重,匡延珍从不敢懈怠休息,生怕耽误了华侨归故乡的时间。由于华侨们背景特殊,材料整理起来繁琐复杂,匡延珍白天忙不过来,晚上就在办公室继续写,每个月最多回家两天。

匡延珍说:“我不敢耽误一分一秒,因为他们想回家的心是一分钟都等不了的,我的家人也在海外,我完全感同身受。我记得,有一位在海外待了很多年的老人回到青岛后,青岛满是高楼大厦,完全没了他记忆中的样子。那位老人说的一句话我到现在也无法忘记。他说:‘延珍,我想回家!’我当时就哭了,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在老人有生之年,让他见到自己的亲人。”

之后,匡延珍跑遍了沧口的大街小巷,只要老人能描述出的地方,都去一遍遍的打听。沧口有一家凉茶摊开了很多年,她就去买上一碗凉茶,坐在旁边和老板聊天,让他帮忙回忆以前附近的街景。听人家说有个老邮差,以前经常在这附近送信,对这边很了解,匡延珍就打听老邮差的家,一家一家的问,最终通过老邮差的信息,找到了老人的亲人。那一天,看到他们相见时拥抱痛哭的样子,匡延珍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游子的心都是想通的,千好万好不如家好。

她14年前就签了器官捐献书

匡延珍是个对个人财产看得很淡的人。2017年,匡延珍住了几十年的小平房要进行棚户区改造,周围的居民都说只要匡延珍搬,他们也搬,匡延珍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开始找中介租房子。

匡延珍说:“我是党员,党把我养大了,给了我一个家,现在要棚户改造,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身为党员,我必须支持。我第一个搬走,大家也都搬走了,但还是有那么几户想多要些补贴,我心想这哪行啊,就买上几袋子水果、点心,到他们家里做工作,给他们讲讲国家的房屋征收政策。刚开始他们也不听,也不让我进门,有的甚至直接把我轰走,但多去几次,他们也慢慢地愿意听我讲,最后全都搬走了。”

早在2004年,匡延珍就填写了捐献器官的申请书,等到自己百年之后的那一天,把自己的身体和积攒下来的工资全部回馈社会。

回顾匡延珍这大半辈子,常人很难理解,她总是在帮别人忙活,总是在帮别人的家庭忙活,即便自己家的日子过不好,也要先帮助别人度过难关。有人说她傻,但是匡延珍自己不觉得,她这一辈子都在回报,回报那些让她能够活下来、走到今天的善良的人们。

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来看望匡老,她也经常去社区党支部给同志们分享自己的党员故事。

老照片里,匡延珍精神矍铄。早在2004年,匡延珍就填写了捐献器官的申请书,等到自己百年之后的那一天,把自己的身体和积攒下来的工资全部回馈社会。

匡延珍的获奖证书铺满了床,这是她奉献一生的有力佐证。

尽管已经年过八十,但匡延珍的学习热情与年轻时所差无几,案头的党章、笔记一样不少,学习心得也是天天更新。

其实,匡延珍这一辈子都在回报,回报那些让她能够活下来、走到今天的善良的人们。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