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锅喷喷飘香忙年蒸蒸日上
王哥庄的馒头坊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说起青岛的年味,喷喷香的大馒头,是很多人儿时的回忆。远近闻名的王哥庄大馒头,不仅仅是记忆中的味道,更是一种青岛文化的传承。眼下,王哥庄的大馒头业户们已经悄然开始忙年了。今年,王哥庄大馒头在上合青岛峰会期间大放异彩,销量迎来显著增长,百姓的日子和大馒头一样“蒸蒸日上”。
销售范围越来越广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的二月二农场,这里的馒头坊占地2000多平方米,铁锅蒸馒头的规模目前是省内最大。生产车间内,已经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二月二副总经理李国良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开始准备春节订单了。“预计今年的销量能达到去年的两倍,最早一批货预计28日发出,是岛城一家五星级酒店预定的500箱馒头。我们的馒头不仅在青岛销售,还卖到了北上广,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网络销量也很好。来农场旅游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游客,也都会购买馒头带回去。”李经理说。
晾晒间内,已经制作好的大馒头、枣饽饽、鱼馒头摆得满满当当,年的味道已经悄然酝酿。虽然还没有加足马力,二月二农场现在一天就能产1800到2000斤馒头,高峰时期产量还要翻倍。“目前已经有北京、天津以及东北地区城市的一些客户来询价,除了老客户,还有不少是‘上合专供’吸引而来的。”李经理说。
久香园馒头店的大馒头,在今年上合峰会期间制作的主题馒头,曾经走进央视国际频道的演播厅,让主持人鲁健赞不绝口。老板荆长艳告诉记者,今年接的订单比往年早,一些大的订单正在洽谈中。
一个月能赚三四千元
57岁的李秀花是资深的大馒头师傅,现在能说出来的花样,对她来说都不是难题,十几年的经验,让她能够制作三四十种花样。忙年的时候,最受欢迎的还是大馒头、枣饽饽等。“现在一天工作8个多小时,忙的时候就看生产需要了。我们五六个人,现在一天要做3000多个馒头。“李秀花说。到最忙的时候,师傅们的手腕都会因为揉馒头肿起来。
大馒头看起来简单,制作起来却有严格的要求,前后环节达到十几个,和好面后,还要经过1个半小时的时间,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二次发酵,要占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醇香的馒头背后,是专供面粉、手工揉制、铁锅蒸和木柴烧的严格要求,以及非遗的老手艺和师傅们的匠心。
一名制作师傅在大馒头厂家上班,一个月能赚3000到4000多元。高峰时期,还要再雇佣临时的工人。
品牌叫响让产业越来越旺
“今年,王哥庄街道通过面粉企业报名、现场考察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了具有国家级相关资质的10家王哥庄大馒头专供面粉企业,使用专供面粉的馒头商户将得到政府补贴,通过这一举措全面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王哥庄街道旅游发展科负责人贾宗忠说。今年6月,王哥庄街道还举办了大馒头文化节和花样馒头大赛,增加了大馒头产业的内在文化底蕴。
今年,王哥庄街道加快推进特色产品品牌化建设,以特色品牌提高王哥庄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确立了政府统一特产产品管理主体,成立了“青岛市崂山区山海小城特色产业服务中心”,设计发布了“崂山王哥庄”区域公用商标,开设了“崂山王哥庄”特色产品馆。一系列举措,助推大馒头产业真正成为市场的“放心产业”,百姓的“致富产业”、区域的“特色产业”。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马晓婷 通讯员 张绪霞 招婷婷 摄影 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