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文明青岛”:一座城的最靓名片 注册志愿者140余万人

2018-12-17 14:46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注册志愿者140余万人,“身边好人”不断涌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

“文明青岛”:一座城的最靓名片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贾臻

当高楼大厦在神州大地上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条红线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其纳入治国理政全局来谋划和推进,构建起复兴伟业的精神坐标。

改革开放40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步履一直伴随青岛发展的历程。这座魅力之城一直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主线,以利民、为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书写城市文明新高度。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在中山公园志愿者服务驿站,峰会志愿者热情回答游客的问询。杨志文 摄

文明创建的铿锵步履

提到去年年底的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市民宋立博发现,“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进行了。”没有临时抱佛脚,没有临时突击卫生,马路上的文明引导员还是那些人,“可见功夫都下在了平时,所以到了复查的时候,拿出平时的成绩就可以了。”

作为“老牌”的全国文明城市,青岛市在创建过程中确立了“不为创建而创建”的工作思路,提出文明城市创建重在常态、贵在坚持,不搞临时突击、不搞“临时抱佛脚”。

2005年10月26日,注定载入青岛城市发展的史册。这一天,一则喜讯从北京传来:中央文明委授予青岛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城市品牌,也是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标志着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7年1月7日,市委召开五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青岛市“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在全市城乡开展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原青岛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更名为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开展争创文明城市活动,到201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1996年11月,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青岛市“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由此,青岛市进入了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有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围绕着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明确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优化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维护社会稳定,创优良秩序;强化诚信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着力打造现代文化名城”等重点工作任务,以利民、为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汗水浇开文明花。1999年,中央文明委决定在全国评选50个“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青岛市荣获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05年10月26日,中央文明委授予青岛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后来的几轮创建周期中,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不断筑起的道德高地

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您懂得、别忘了”的温馨提示语随处可见。这些提示语以“您懂得,别忘了”为主题句式,引导了一次社会认知度极高、全民参与度极广的文明活动,改写了城市文明建设的方式、内涵,成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之举。

在文明创建的过程中,青岛市将市民素质提升的着眼点放在了市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上,通过开展“您懂得,别忘了”文明礼仪宣传倡导活动,让市民换一种方式讲文明。对此,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曹峰说,这一活动,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的要求,改变传统思维,坚持群众导向,使城市文明建设成为全体人民自己的事情。

从大力倡导到自觉践行,青岛市的市民素质提升,经历了华丽转身。

2003年8月,市文明委在全市组织开展的评选“感动青岛”10件大事活动,1989年19名勇士在扑救黄岛油库大火中英勇献身、1984年张瑞敏重锤砸向质量不合格冰箱、2001年青岛成为2008年奥帆赛主办城市三件大事名列“感动青岛”榜首;2003年全市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被评为“感动青岛”的特别事件。这些人和事,正是因为印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愈久弥新,为后人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动力。

此后,“感动青岛”每年评选一次,截至目前,已经伴随着青岛人走过了十几年。这其中,有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许振超,有感动全国的“微尘”“红飘带”,他们,筑起了青岛这座城市的道德高地。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身边好人”,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打造起了“大爱青岛”——

早在1994年,青岛市首批23支以大中专学生为主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接受队旗开展活动,由此拉开了全市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帷幕。截至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140万余人,志愿服务团队1.2万余支,志愿服务项目7800余个,建立志愿服务基地3100多个,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志愿者,志愿服务已经基本实现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

2008奥帆赛期间,全市市民把迎办奥帆赛的巨大热情转化为提升城市文明的积极行动,以东道主的文明姿态展现了文明和谐的城市魅力;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900多万青岛市民和2万名城市运行志愿者以及2000名会议志愿者一起,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自信、友善的青岛。

青岛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在典型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自觉参与其中,奉献其中,释放出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值得总结的经验启示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回望青岛市改革开放40年来精神文明发展的轨迹,有太多值得我们总结的经验启示。我们应该把这些经验启示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作为总目标,用高尚的价值追求激励人,用强大的道义力量凝聚人,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必须坚持价值导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越是社会思想多元多变,越要高举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旗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大力培育时代新风。要坚持重在建设,不断创新创建活动的载体,拓展创建工作的领域,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必须坚持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创建,创建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的方针,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工作过程请群众监督,工作成效由群众评判,创建成果接受实践检验。

必须坚持强化机制、整合力量。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健全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精神文明创建与各行各业的工作更加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形成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赢、互促、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不日新者必日退。进入新时代,面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手段,大力推进内容形式、渠道载体、方式方法、手段机制创新,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唱响主旋律,构建起复兴伟业的精神坐标。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