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3年前受捐赠获重生 3年后他捐献器官助两人重见光明

2018-12-20 06:38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分享到:

生命最后的“馈赠”

一名接受肝脏移植的患者完成遗体捐献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让我再看你最后一眼。”19日上午,在青岛市红十字生命奉献展厅,青岛市第820位遗体奉献者杨孟达的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亲属和移友们与他告别后,他的遗体将捐献给青岛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三年前,肝癌晚期的杨孟达接受了肝脏移植,如今他将遗体和角膜捐献,让生命留下最后“馈赠”。

“移友”前来送别。

55岁的杨孟达是一名普通工人。2015年9月,一次突然吐血让杨孟达住进了医院,被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杨孟达的爱人梁华(化名)回忆:“那时我们被告知他已经是晚期,没有医治的希望了,需要准备后事了。后来听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有移植的专家团队,绝望的我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希望奇迹也可以发生在我们身上。我带着所有的病例赶到专家那里,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当时可以说是哭着去又笑着回来的。”

不久后,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的杨孟达恢复了健康。手术后的杨孟达不仅生命得以延续,生活也很有质量,可以外出旅游看想看的风景,也能够照顾病在榻中的老父亲。

这期间,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专家也一直定时做回访,还组织受捐者一起去红十字生命奉献林,去感恩那些捐献者,这也让受捐的病友们心中萌发了感慨:我受之于社会,我也要反馈社会。

不幸再次降临,就在今年5月,杨孟达暴瘦了10多斤,并出现了咳嗽及胸痛等症状,后被诊断为“肿瘤肺部转移”。这一次,奇迹没有再次出现。杨孟达没有过多悲伤,坦然面对。他曾和梁华提出死后海葬,梁华说:“他这个人很善良,不想占用公共资源。”

三年前因为那位不曾相识的捐献者,他得以重生。对于这份恩情,杨孟达始终念念不忘。他在很清醒的状态做出了决定:捐献遗体。梁华是一名护士,她深知遗体捐献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梁华说:“他跟我说,‘病魔无情,就把我的遗体为攻克医学难题做贡献吧’。他学历不高,但思想觉悟却很高。我们在红十字会做了捐献登记。亲人们也决定遵从他的心愿。”

梁华一直坚持为杨孟达拍照。“孩子想他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看一看,有一个念想。在他生命的最后,我曾跟他说现在反悔还来的及,但他说他不后悔,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如今也要馈赠他人。”

2018年12月17日上午,杨孟达停止呼吸,眼角膜第一时间被取走,用来点亮两名视力障碍者以后的人生。

杨孟达走了,但他的生命获得了永恒。自古以来,当人生走到终点,后人便用各种形式来安葬遗体。如今,“医葬”悄然兴起,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创举。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青岛市登记捐献志愿者4000人,成功实施遗体捐献者820人,器官捐献176位,捐献角膜突破1000位。其中今年已有79位市民去世后捐献遗体。

根据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统计数据,该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共完成了肝脏移植手术447例,肾脏移植手术761例,心脏移植手术21例,肺脏移植手术4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81例。其中今年完成肝脏移植手术122例,肾脏移植手术217例,心脏移植手术3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57例。

前来与杨孟达告别的还有近30位特殊好友,他们都是肝脏移植受益者。“我们经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就像兄弟姊妹一样。他平时乐观、豁达,大家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他从不生气,总是乐呵呵的‘一笑而过’。而且遇见心情不好的移友时,他还经常开导他们说,咱们都是在鬼门关闯过一回的人了,现在的幸福日子都是从老天那里赚回来的,没什么事情是大不了的。”一名特地从即墨赶来的移友流着泪告诉记者,我会向他学习,考虑百年后也让我的生命做出最后的“馈赠”。(记者 郭菁荔)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