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正能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生产350公里/小时动车新材料车头罩。
“复兴号”的“飞龙”车头,是标准动车组的“黑科技”之一,早已蜚声在外。为这些车头罩材料配方研发的青岛正能交通装备有限公司,2017年初成立,是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在孵企业。
去年年底,正能交通总经理杨磊入选2018年度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蓝色汇智双百人才”,其主持的“新型复合材料在轨道车辆上的应用研究”入选青岛市“人才特区”项目。
就像一匹“黑马”,正能交通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竖起了一块新材料应用的金字招牌。记者春节前走访这家企业时,公司正忙得不可开交,为“春运”赶工的批量动车车头罩和导流罩的工期已排到了除夕前的最后一天。
从游艇到高速列车,都是原创的新材料技术
让人颇为意外的是,杨磊并不是材料专业出身。他曾是中车某研究单位的高级工程师,但主要从事管理工作,2003年辞职创业时,已是41岁,却整天抱着各种资料从头开始学习工业设计、复合材料应用和画图纸。
最初,杨磊与人合作创办了青岛海特新材料船艇有限公司,以复合材料应用设计与制造工艺为核心技术,以玻璃钢游艇为核心产品。2006年,青岛海特研发制造的我市第一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豪华游艇下水,曾经轰动一时。2017年3月,杨磊把握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趋势,针对轨道车辆材料升级换代的需求,将在游艇复合材料中积累的技术优势转向轨道交通领域,成立了以技术创新为模式的青岛正能交通装备有限公司,致力于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化应用研究,同时将工业设计与新型复合材料融合起来,以满足轨道交通车辆产品轻质、高强、造型、模块化等需求,在高铁、动车、轨道车辆及“一带一路”出口车辆领域大展拳脚。
“我们是目前行业内唯一能提供新材料工业设计、理论计算、材料工艺研究、配方验证、生产、安装一条龙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杨磊说,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实现了销售收入数千万元。2018年,正能交通与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了台湾城际客车首批60辆车的新型复合材料内饰及设施设计、制造订单,在台湾装车运行后,受到客户赞誉,进而赢得了后续订单。
新材料车头罩可抗400公里/小时飞弹冲击
“复兴号”标准动车组车头罩的新材料研制,是正能交通技术实力的体现。修长的流线型“飞龙”车头,颜值爆表,性能更是优异,整车运行阻力降低12%,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据介绍,“飞龙”车头罩应用正能交通研制的复合材料,强度达到了金属的特性,但是却比金属轻很多,更重要的是,整个车头以模块化设计,将60多块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材料高强度结合成整体,让后续的生产、安装都十分方便。
正能交通生产的“复兴号”车头罩经第三方试验,重达1公斤的铅弹以40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射而来,却不会被击穿。“列车高速行驶中,与空气阻力不断对抗,难免会遇到石块等杂物冲击,飞弹试验是列车安全性的一块‘试金石’。”杨磊介绍,目前“复兴号”时速160公里、250公里、350公里的动车组,均安装有正能交通研制的“青岛造”新材料车头罩。作为中车集团旗下的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时速400公里的轻质、高强碳纤维车头也在技术储备中。
另一件让正能交通自豪的产品,是动车组上的碳纤维导流罩。动车组的车顶上会安装一个摄像头,随时监控受电弓的运行情况,而导流罩就是这个摄像头的保护装置。动车组一路高速奔驰,十几个小时就会从高寒地带进入高温地区,冷热骤变易致导流罩开裂。正能交通研发的碳纤维导流罩经受住了严苛的试验,在几分钟内历经-40℃到80℃的极速温差,也不会有丝毫的裂纹,是目前应用在国内动车上唯一通过高低温试验的导流罩。
两次“抢单”,成就“小企业”的“大招牌”
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如何承揽了如此多的“大买卖”?杨磊回忆,创业之初,他有两次成功的“抢单”行动。
一次,他听闻北京一条地铁线路打算将原先从日本进口的新型复合材料电气柜国产化,这种电气柜是当时国内较为罕见的“两面光”设计,面板内预埋100多个金属件,内外有100多个螺丝孔,每个孔洞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还要具备绝缘、防水等性能。杨磊在设计制造游艇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他想争取这个订单。但是到了北京才知道,对方已经有了意向。幸运的是,杨磊打听到对方原先选定的合作商没能按要求交货,赶紧毛遂自荐。结果,正能交通的产品毫不逊色于进口产品,很快成为指定供货商。
另外一次,中车集团旗下一家企业招标司机台的供应商。杨磊知道消息的时候,已经有一家公司在一个月前接下了订单,但没能在要求时间内交付合格的产品。杨磊马上向客户表示,可以先免费提供样品供对方使用。一个司机台看上去很简单,但内部起码有二三百个构件,相当复杂。仅仅用了18天,正能交通的交付样品一次性通过了客户的首件检验,并且比之前那家接单企业的产品在材料性能、工艺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于是,这一产品的订单最终也全部交由正能交通生产。
就这样,在轨道交通领域,正能交通这支“创新、创业”新军的名气逐渐响亮了起来。“我们已经在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附近投建了20000多平方米的研发制造基地,包括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及材料性能实验室等,新的基地马上就要投入使用了。”
不断增加的订单量让正能交通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充满了信心。杨磊保守估计,今年企业订单将增加50%。随着青岛智能制造不断升级,他们正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努力为中国高铁这张名片持续提供来自青岛的新动能。(记者 王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