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16日讯(见习记者 丁淑华)“父亲节有什么准备?应该还是和平常一样,会给爸爸打电话。对我来说,每次和爸爸团聚就是节日。”16岁的女生小濡是一名高中生,谈起自己的爸爸她难掩崇敬之情,“爸爸是一名海军,他在海的那边保家卫国,虽然不能一直陪在身边,但我从来没有觉得他缺席了我的成长。”
父亲节来临之际,青岛新闻网采访了一位来自军人世家的小姑娘,来听听她和爸爸之间的故事:
爸爸是国家的守护者,也是我的航向标
小的时候,我对“爸爸是一名军人”并没有实质性的认知,他更多地是我小小心愿的参与者,当我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的爸爸陪着去练琴的时候,我会许愿爸爸也可以陪我练琴;在优秀作文中读到别人和爸爸一起荡秋千的时候,也会偷偷许愿爸爸回来陪我荡秋千。
慢慢长大后,我从新闻中了解到更多国防知识和军人的信息,才逐渐地完善了爸爸在我心中的形象。别的同学在小学时,总会在日记或者作文中提到“爸爸是超人”,长大后就很少再这样形容爸爸。我长大后却越来越认同“爸爸是超人”这句话,因为他不只是我的爸爸,也是千万个家庭的守护者。
他是舰队中的一名舰长,时刻处在备战备航的状态下,虽然陪我的时间加起来都没有一年那么长,但是我从来没有认为他缺席过我的成长。
去年我刚上高中,学业压力增大,有一次在小微信群里向爸爸妈妈吐苦水“高中数学好难,我做题的效率太低了……”。和妈妈的“鼓励政策”不同,爸爸总是把我当成他的小战士,他会鞭策我“知道自己效率低是对的,要想办法改进”,爸爸告诉我,他在高中的时候也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一直在努力,向着成为一名优秀军人的梦想努力。
爸爸的话给我很大的动力,“作为军人的孩子,我不能被打败!”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我,即使他不在身边也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我认为自己比爸爸在身边的孩子接收到了更多来自爸爸的力量。
如果你问我:爸爸不能经常陪在身边,一点都不会难过吗?回答是当然会啊,像姥姥生病的时候,妈妈外出工作我自己在家的时候,都会非常想念爸爸,不过这应该就是我注定要经历的人生吧。
难过的情绪不能放着要想办法调节,比如去海边散步,因为爸爸的缘故,我对海也格外地亲近,看到海也就像是看到了他,因为我知道海的那边爸爸在守望着国,也在守望着我。
比起分开的难过,我选择回味相聚的喜悦
从我出生起,我和爸爸就是在不断分别和团聚中成为了可靠的家人。
听姥姥说,妈妈生我的时候大出血,爸爸一周的陪产假结束后,放心不下我们娘俩,舍不得离开。妈妈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明白“服从命令”对军人意味着什么,她安慰爸爸,向他保证我们一定会好好的,爸爸才狠下心踏上返程的列车。
我两岁左右,妈妈就开始带着我去舟山见爸爸。那时候从青岛到舟山,没有飞机没有火车,乘坐大巴车要十几个小时,吃饭睡觉都在车上。后来司机师傅都认识了我们,会给我们留出靠近门口空气比较畅通的位置。到海边要继续搭乘轮渡,晃晃悠悠终于见到爸爸,但是只能在舟山陪他几天的时间。妈妈说每次分开,我都哭着喊“要爸爸、爸爸”,她听着心都要碎了。
再后来,我们可以坐飞机去看爸爸了,交通和通讯的便捷性,让我们有更多交流和见面的机会。我渐渐长大,习惯了分别。
有一次爸爸出任务经过古镇口补给,靠岸后才能给妈妈打电话说他在青岛,“我不能离开舰队,你带孩子过来吧,我想你们了”。
挂电话后,妈妈去学校接上我,开车一个多小时见到了爸爸。他抱抱我又抱抱妈妈,我们一起吃过晚饭,分享了彼此的生活趣事,短暂而又满足。
我听到爸爸舰队的汽笛声响起,望着他继续北上,不会再像小时候因为分离而难过,心里被相聚的喜悦,还有期待下次见面的心情塞得满满当当。
做爸爸的坚实的后盾
我是爸爸的“铁杆粉丝”,他在我心中是最酷最帅最伟大的人。爸爸愿意把精力都献给他所钟爱的国防事业,我会做他的后盾,无条件地支持他。
说实话姥姥有过让爸爸转业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妈妈总是一个人撑起整个家。这时候我会和姥姥交流自己的想法: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爸爸的理想,也是爸爸选择的生活方式,如果用亲情把他从船上“绑架”到家庭中,爸爸身为军人的责任感会让他没有那么开心,这样的生活应该不是我们想要的。为了让姥姥放心,我开始有意识地分担妈妈守护家庭的重担。
有了这种家庭的责任感之后,我逼迫自己去主动承担一些事,比如我们坐飞机去看爸爸时,为了让妈妈和姥姥多休息一会儿,我包办了一整套登机业务;搬家时,我可以一下子搬起两摞书;还有我上学需要的一些文件,也能自己办好不让妈妈费心……
天知道我在做这些事之前给自己进行了多大的心理暗示,因为有点内向的性格加上很少与男性长辈沟通,一开始做这些事总要下很大的决心。
当然,再多的心理暗示都只不过是反复的一句话:我是军人的女儿,不能被这点小事击败!爸爸他一直在背后支持着我。这样想着,我就不会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