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观象山 | 重振“上青天”辉煌,青岛还有多少路要走?

2019-09-13 11:42 作者:孙欣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上个世纪的青岛,

一度有着纺织业“上青天”的美誉。

但在一段时间内,

青岛纺织也面临着转型升级之困。

青岛发起的“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中,

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是要重点推进的项目。

就在9月10日,

第19届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

在西海岸新区的东方时尚中心正式落下大幕。

时装周,

青岛已举办19届,

但离重振“上青天”辉煌,

青岛还有多少路要走?

哪些因素制约着青岛?

关于设计师,青岛的焦虑与尝试

传统的纺织服装工业通常用产值、增加值这些数字化的指标来衡量它的能级。向时尚产业转型后,就有必要加入时尚创意能力、时尚策源能力这样的非数字指标。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师群体。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城市对设计师格外青睐。例如,杭州就将青年设计师、杰出女装设计师引进,列入了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参加本届时装周开幕式的最年轻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刘思聪也表示,因为杭州向他抛出了人才引进的“橄榄枝”,他才将其国内工作室落户杭州。在国外,意大利等国家的时尚创意园区也会为入驻设计师减免前几年各种费用。

△最年轻“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刘思聪在开幕式上献上了海洋主题大秀。来源:东方时尚中心

但青岛很难满足设计师的这种诉求。与很多行业一样,设计师除了对薪资的诉求之外,还需要行业氛围、沟通交流。这就引发了很多人对青岛如何打造设计师“朋友圈”的焦虑。

初晓玲,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与设计系主任对此的感受更加直接,每年从这里毕业的设计专业学生,只有极少数会留在青岛,北京、上海、深圳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

即墨中纺服装城,今年时装周分会场之一,青岛纺织服装“重镇”即墨打造的童装商贸集聚地。入驻于此、起步于2013年的菩拉拉童装正在策划规模升级,创始人沈文鹤表示,设计人才缺乏是她面临的首要问题。事实上,就连该品牌目前自有的2名设计师,还是在政府牵线帮助下,才招来的。

小企业的遭遇是青岛大环境的反映。2016年,青岛公布过一项数据,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在册设计师有400余名。2015,深圳时装设计师协会公布过类似数据,深圳在职时装设计师约有1.5万人,而2018年这一数字更新为1.7万人。

在焦虑倒逼下,青岛有了不少尝试。

本届时装周首次设立了这样一项议程——青岛原创设计媒体沙龙。这场在市北区时裳汇举办的小范围活动,为媒体与本地设计师提供了难得的对话交流平台,其主办者江世祥也丝毫不掩“私心”,他想让更多人关注青岛对设计师,尤其是原创设计师的孵化和培养。在这里签约入驻的,既有刚刚在青岛毕业自己创业的设计师,也有出身于青岛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知名设计师张卉山、李筱,他们在这里获得产业化支撑。

△位于市北区的时裳汇,致力在青岛孵化和培养更多原创设计师。来源:时装周组委会

很多与时裳汇一样的青岛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如西海岸的东方时尚中心、市北区的纺织谷等,一方面,引进高端知名设计师签约平台或入驻,在设计圈内打响青岛名号;另一方面,网罗更多年轻人才来青创业或与企业对接。

知名品牌寥寥,如何破题?

服装品牌,是观察一座城市纺织服装工业升级成效的重要角度。比如屡被提及的深圳,就有超过1200多个女装品牌,其中包括歌力思、玛丝菲尔、影儿等知名品牌。

但青岛整个服装行业目前能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不多。以女装为例,据见证过首届青岛国际时装周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那时青岛尚没有1个真正的女装品牌;如今,这个数字增长为120余个。但,这还远远不够。

△青岛本土品牌“一华正红”发布秀。来源:时装周组委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岛仍然十分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时装周受访嘉宾在谈到青岛发展时尚产业的优势时,无一不提到青岛多年来积累的生产制造基础。知情人士也表示,目前在副省级城市当中,青岛产业规模仍居于前5位。

将服装的生产制造能力转化为品牌影响力,是青岛一直都在努力破题的问题。与曾经如日中天的纺织不同,为青岛服装工业打下基础的是众多中小企业以及更为分散的个体作坊,这对品牌打造有一定难度。打造品牌无一定之规、向时尚靠拢也无固定之法,面料、针织品、女装、男装、童装,不同领域的青岛纺织服装企业前行的道路注定不相同。

而由代工转为建立自主品牌的企业或许是见证变化的一个好样板。不仅即发、雪达这样为优衣库等代工的知名企业早已开始尝试自主品牌,小企业在意识上也丝毫不落后。

时装周即墨会场上,杨超对自主品牌的牛仔童装秀自信满满。“我们秋季牛仔服装选择了更丰富的水洗颜色,而不是很多品牌做的清一色深色系。”2016年创立了自主品牌天迪曼的杨超,把多样化的牛仔水洗颜色作为品牌最大特色之一。这样的设计思路,来源于企业过往为日本某企业的代工经验。目前,该企业已将40%的产能用于自主品牌生产。

△7月,2019即墨国际童装节上,小模特们为即墨品牌走秀。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邢志峰 摄(资料图)

正像杨超的例子,国外品牌企业对质量、工艺的高要求以及很多设计思路为企业创立自主品牌提供了很好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有着深厚代工经验的青岛企业们,就能走上一条容易的创牌之路。

初晓玲因为带学生实习的缘故,曾与很多青岛企业有过交流。她发现,虽有很好的意愿,但很多企业其实并不太会做品牌。“从生产加工到自主品牌建设,其实是两种思维模式。”

但企业们也应对自己有信心,并非只有高端创意人才,如独立设计师、高端品牌才能成为青岛纺织服装向时尚转型的引领者。比如,李宁,就在几年前,它还是较普通的运动品牌,现在已摇身一变晋升时尚潮牌,成为中国时尚的代名词;再如三枪,这一很多中老年人熟悉的针织内衣品牌,前几天登上了纽约时装周,将国潮品牌带到了世界时尚之都的舞台,收获了巨大成功。

青岛时装周,未来可期

梳理这些问题,最终我们发现又被带回到原点。一个最为现实、更为直接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更好的定义时装周,如何更好地发挥时装周的作用。

我们不能否认青岛也做出了很多具有突破意义的尝试。借助C2M平台打造个性化定制品牌,如新崛起的恒尼;探索抱团发展,打造区域品牌的即墨童装……但或许,步子还需要更大、想法还需要更大胆、思维还需要转变得更快。

△OSO集合馆是即墨打造“即墨童装”区域品牌的一种尝试。

2001年,首届青岛国际时装周是青岛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时装盛会,目标很明确,通过时装展示、品牌推介、经贸活动,发挥群体优势和品牌优势,拉动全市服装工业上水平。

今年时装周开幕前,青岛表示,要在未来3-5年打造与北京、上海看齐的时装周。显然,青岛憋着一股劲,要将时装周打造为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时尚活动。

但在此过程中,也不应该忽视本地产业各方对这一平台的渴望。坦白说,本届时装周上,青岛本地产业各方参与度有限。比如,除即墨会场外,其他会场的发布活动中,青岛本土设计师,尤其是年轻设计师的面孔并不算多,能看到的依然是“一华正红”张一华、“凤栖梧”冷静这样的老面孔。相较之下,需要更多展示机会的年轻设计似乎还没有机会走上这个“家门口”的舞台。

提高参与度,有很多文章可做,形式不止于秀场。初晓玲就谈到,高校参与形式多种多样,邀请当地高校学生来做志愿者就是一种。

来自国家相关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某成员表达了一个十分尖锐的观点,没有当地纺织服装高校,如青岛大学深度参与的青岛时装周,是不完整的。在他看来,时装周这种时尚会展活动,既不应该是依靠走秀图热闹的“鞭炮型”活动,也不应该是单纯召集各种企业、观众或设计师来参加活动的无序“聚会”,而应该是一个链接产业资源的平台,为企业配置其所需要的产业要素,赋能行业发展。

2019年,青岛国际时装周正式“下嫁”东方时尚中心,后者获得时装周5年授权。未来,“政府园区企业”的全新运营模式无疑会将青岛国际时装周带入一段全新旅程。

重振“上青天”辉煌,

不单单是时装周的命题,

也是青岛设计师、服装企业的使命。

未来,

一起加油吧!

记者 |孙欣

来源 |青岛日报新闻客户端“青岛观”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