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不少文章喜欢拿青岛与济南做比较,讨论的焦点无外乎“省会济南与龙头青岛谁更强”“谁才是山东的核心”。其背后的逻辑是把青岛和济南对立起来,这样的讨论与认识过于狭隘。
纵观漫长的经济发展史,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省份,小到一个城市、一个产业,从单核到双核,甚至多核,都是颠扑不破的铁律。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放眼全国,一省拥有两个超级城市的省份不在少数,而且往往这样的省份经济发达。比如,广东拥有深圳、广州两个GDP“2万亿+”城市,还拥有佛山、东莞两个GDP准万亿级城市。江苏则拥有苏州、南京、无锡三个GDP万亿级城市。
对于GDP总量接近8万亿元、人口过亿的超级大省,山东目前仅有青岛一个GDP万亿级城市,迫切需要更多城市“站出来”,勇当重担,共同驱动山东这座超级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1
双核省份:动力更足整体实力更强
中国各省“个性”十分鲜明,发展模式与格局各有不同,但有规律可循。
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往往拥有两个或者多个核心城市。自北向南,辽宁有沈阳和大连,山东有济南和青岛,江苏有南京和苏州,浙江有杭州和宁波,福建有福州和泉州,广东有广州和深圳。
从各个省会城市2018年GDP总量在全省的位次来看,有20个省会城市是所在省的第一名,有6个省会城市是所在省的第二名。这6个省会城市分别是辽宁沈阳、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福建福州、江苏南京、广东广州。这些省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位于东部沿海省份,经济都很发达。
“省会城市+经济大市”基本是这些省份的“标配”。在双轮驱动下,这些省份的经济活力与动力都很强。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长期雄霸全国经济总量前四位。
这与养孩子颇为相似。独生子女由于娇生惯养,从小缺乏竞争意识,长大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往往不不如非独生子女。
广东GDP总量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着广州、深圳这两个最重要的引擎。2018年,两市GDP总量达到4.7万亿元,占广东全省比重将近一半。不仅如此,广东还涌现出佛山、东莞等GDP“准万亿级”次引擎,以及惠州、中山、茂名、湛江等实力不凡的“板凳选手”。“群峰”支撑下的广东,自然地位稳固。
再来看江苏。其省会南京是全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会城市中之一。2018年南京GDP为12820亿元,省内列苏州之后,居全国第11位,但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4%,其首位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列倒数第二位。而苏州则以18597亿元遥遥领先于南京。南京后面还有无锡这个万亿之城紧紧追赶。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双核,甚至多核竞争局面,才成就了江苏今天的辉煌。从目前来看,全国最有可能挑战广东“霸主”地位的省份,无疑就是江苏。
沿海省份缘何能长出“双子星”?原因很简单,相比中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好,很多沿海非省会城市靠海更近,有天然良港,比如,宁波舟山港、唐山港、深圳港、青岛港、大连港、苏州港全部位列全国十大港口之列。
当然,这些非省会核心城市的崛起还得益于政策利好。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的设置,也促进了一大批沿海非省会城市的崛起。比如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深圳、青岛、大连经济总量都分别是其所在省份的NO.1,宁波位列浙江省第二,厦门位列福建第三算得上是例外。
2
单核省份:“大树底下难长草”
从数据看,有20个省城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些省会城市中除了海口和杭州,其他城市都位于中西部和东北。在中西部的省会中,除呼和浩特外,其余都位居所在省第一。
反观中西部省份,基本为单核格局,省会城市即为经济核心。比如,湖北的武汉、四川的成都、黑龙江的哈尔滨、陕西的西安等等。这些单核省份有一个共同点:单核城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核独大。
比如,湖北“绝对核心”省会武汉2018年GDP为14847亿元,占湖北全省的比重为38%,是排在湖北第二位的襄阳的3.4倍,比排在其后的襄阳、宜昌、荆州、黄冈、孝感五市总和还要多。不仅如此,“九省通衢”的“大武汉”还是名副其实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对周边的重庆、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都有不同程度的辐射力。
这与成都在四川的地位极其相似。2018年,成都GDP为15343亿元,占四川全省的比重同样为38%,是第二位绵阳的6.7倍之多,比排在其后的绵阳、德阳、宜宾、南充、泸州、达州、乐山、梁山8市之和还要多。成都是毫无争议的“大西南第一城”,对周边的陕西、甘肃、西藏、云南、贵州、重庆都有着极强的吸附力。
西安虽然经济总量尚未过万亿元,但在西北的中心度十分突出。2018年,西安GDP为8350亿元,占陕西省的比重为34%,相当于排在其后的榆林、咸阳、宝鸡三市GDP的综合。未来,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政区划的调整,西安在陕西的单核度会进一步凸显,对周边的辐射力将进一步彰显。
“城市首位度”是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于1939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我国则通常用GDP占全省的比重来衡量这个城市的首位度。
经计算,银川、长春、西宁是省会城市中首位度前三名。其中,银川的首位度超过惊人的51.3%。也就是说,银川一市的GDP超过全省(自治区)其他地市的总和。
单核城市发展模式有其优势,更有利于汇聚全省的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四川、湖北等省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但弊端已经显现。全省资源过度集中到核心城市,原本预期的“溢出效应”非但没有出现,反而挤占了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空间,造成了“大树底下难长草”的局面。
这些“一城独大”的单核省份,很难形成有效的内部竞争,导致省内经济活力不足。除了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四省外,其余省份经济实力不强。
3
山东:双核多核是更好的选择
作为排名第三的沿海经济大省,山东是个“特例”:既不是单核省份,也不是双核省份,准确地讲应该算是1.5核省份。
因为在山东,经济上青岛是龙头与核心。从山东省20多年来的经济数据来看,青岛在山东一路领先。
其他城市只能争夺第二名。在这个位置上,出现过几个城市的身影,其中济南与烟台的竞争最为激烈。山东省年鉴显示,80年代中后期,烟台主要经济数据曾一度高于济南。1996年,烟台被济南反超。2004年,烟台重回山东省第二位。2004年至2011年,两市GDP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2011年至2014年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济南GDP达到7856.56亿元(未含莱芜),以微弱优势(24亿元)反超烟台,重新夺回全省第二的位置。
作为人口超过一亿、GDP接近8万亿元的超级省份,仅靠青岛这一个龙头是很难高高昂起来的。意识到这一点,山东一方面着力让龙头青岛更强,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济南的首位度。
4
青岛的使命:打造山东对外开放桥头堡
作为沿海开放大省,山东想要巩固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应有地位,必须打好“开放牌”。
青岛历来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更是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于是,青岛历史性地担当起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桥头堡的重任。
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青岛都市圈重点发展蓝色经济,协同潍坊等城市一体发展,建设陆海统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支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这个桥头堡就是要整合全球优质资源,让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不仅输送到青岛,而且通过青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省内其他15个市。不仅是引进来的“桥头堡”,也是山东走出去的“桥头堡”,以此真正发挥对全省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
在省级层面,山东有意识地把一些资源往青岛摆放。比如,刚刚获批的山东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中,青岛片区面积最大、承担的试点任务最多。
比如,山东将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放在青岛举行。这场峰会给青岛及整个山东带来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为全球跨国公司创造的机遇只会越来越多。”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幕的贺信中,再一次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这也意味着青岛成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宣示地”,再次聚焦全球关注的目光。
目前,青岛正发挥开放优势,推动山东、中国北方乃至全中国的企业、地方政府等通过青岛与各国企业进行顺畅对接,加快建设山东乃至全国、全球企业的“国际客厅”。
青岛辐射带动山东,首先要辐射带动胶东。山东对胶东半岛的期望很高,目标是要把胶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半岛城市群。10月12日,山东省委深改委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快胶东半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意味着胶东半岛一体化将提速,这是青岛的机遇也是责任。
青岛正发挥好龙头引领作用,主动协调完善与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其他半岛城市的合作机制,打造胶东半岛面向国际的“客厅”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平台,不断加大一体化力度,让城市间联通得更加紧密。
5
济南:谋变求突破迈向“强省会时代”
山东虽然是沿海省份,但有着广大的内陆地区,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可谓“泾渭分明”。沿海由青岛领衔已成事实,而广大内陆地区青岛“鞭长莫及”,让济南来“带队”更为实际。从这个角度讲,拥有一个强省会对山东太重要了。
1904年,济南这座千年文化古城,在内陆城市中第一个自开商埠。然而今天,这个曾经有着浓厚重商文化和开放基因的城市正面临着首位度低、辐射力弱,与相邻省份相比标兵渐远、追兵渐近、亟待突围的窘境。
痛定思痛,济南谋变。一场新时代的“济南战役”全面打响——南方考察、省会战略、四个中心、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一年有势头”“两年有看头”“三年有突破”的目标正在实现,济南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在省级层面,山东也有意识地为济南发展注入动力。根据2017年山东省政府批复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山东将构建“两圈四区、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其中,两圈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
其中,济南都市圈重点突出省会城市优势,强化与周边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等城市同城化发展,建设成为半岛城市群向中西部拓展腹地的枢纽区域。
2019年的1月9日,莱芜正式并入济南,将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济南发展翻开新的一页。区划调整后,济南市辖10区2县,面积10244平方公里,总人口870万。与青岛大体相当。
从GDP看,2018年济南GDP为7857亿元,加上莱芜的1006亿元,总计为8863亿元。如果能保持目前的增速,突破万亿为时不远。从“账面数据”看,区划调整后,济南拥有了作为核心的条件。山东一旦拥有两个万亿之城,就好比装上了双引擎,动力必将大幅提升。
从“大明湖时代”到“黄河时代”,济南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迎来历史性巨变,已形成“东拓、西进、南控、北跨”的城市发展战略格局,一个大路通南北、大河贯东西的国际化大都市正崛起于京沪之间。
2018年,在由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编制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世界城市名册2018》中,济南紧随青岛之后,跻身“全球二线城市”。同时,进入亚洲城市50强排行榜,在改革热度指数排名中位居全国第5位。济南的“进取意识”越来越强。
省会济南强势崛起,加上青岛龙头高高昂起,烟台、潍坊等市紧追不舍,山东正在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局面。这一局面无论对于全省,还是对于身在其中的各个城市,都是一个有益的局面。
(作者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