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橛山、月季山、睡牛山群山环绕,梯田层层叠叠;山涧潺潺,溪流蜿蜒而过,小桥流水绵绵;古砖土墙的老房子整齐排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仿若世外桃源……这就是西海岸铁山街道的黄泥巷村。在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秉承“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理念,努力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美丽乡村”。
在村口设立的村名标志。徐常青 摄
绿色的大地,湛蓝的天空,清亮的河流,沁人心脾的空气……这是黄泥巷村给人的第一印象。迎着秋日的微风细雨,记者一行人来到了这个被绿水青山包围的村庄。一踏进这方土地,便满目绿色、随处风景,一股自然纯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座座黄土墙的老房子浸润了时光,留下了印记,土墙上的青苔和小石子在一笔一划、方寸之间,为这个小村庄增添了遗风余韵。
西海岸铁山街道黄泥巷村仿若世外桃源(资料照片)。
黄泥巷村四面环山,因地处山沟,状似巷道,土色发黄,遇雨道路泥泞,故名黄泥巷。黄泥巷人祖辈喜爱栽植树木和果树,尤爱樱桃,全村共栽植樱桃及杂果13.35公顷,植树造林20余公顷,这使得小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村民告诉记者,眼下并非黄泥巷村最美的时节,每年三四月份,春林初盛,春水初生,各种果树相继开花,一望无际的花海人潮涌动。
流水潺潺、风景秀美的黄泥巷村,山、水、村庄有机融合,宛若天成,不仅风光优美,而且处处弥漫着生活意趣。除了自然的馈赠外,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也功不可没。
李彩民(右)和村委工作人员商讨景观节点设计方案。徐常青 摄
负责该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是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该院副院长李彩民告诉记者,黄泥巷村的设计,突出的就是原汁原味原生态。“我们的设计,是在‘主’、‘客’、‘村’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让看似矛盾的三者能够互相制约、互相塑造、互相赋能。三者共同构成有温度、有灵魂的美丽乡村。”李彩民说。
小桥流水风景秀美的黄泥巷村。徐常青 摄
据介绍,黄泥巷村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涵盖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交流空间、艺术空间、商业空间等多个方面,并且与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设计团队规划了三大组团11个节点进行重点打造,并追溯不同节点历史的主要场所内涵,结合村民现代的生活需求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进行重新诠释。其中,景观结构规划为“一带一路一环多节点”,
“一带”指水系景观带,“一路”指村内景观道路,“一环”指精品游览路线。
“多节点”指村庄内及沿河的共计11个景观节点:北入口、东入口、樱台望客、红色力量、闻樱识趣、荷塘月色、九上画苑、丰谷田园、耕读听水、碧水甘泉、花溪帛然。
水利遗迹、古树、古井、磨盘……漫步黄泥巷村,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故事。挖掘这些故事并且用设计语言表现出来,极其考验设计师的功力。
李彩民说,他们的设计理念,就是保留村庄原有风格,保留村庄的古井古树古建筑,同时尊重村民的意见,打造有温度的村落,营造一种客随主便的乡村归属感。以黄泥巷的村居为例,这些村居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多以石砌,外饰水泥拉毛,建筑形制严谨,具有北方民宅的传统特色。石砌的传统屋舍,风格极为古朴,不仅是整个片区村落独特的风景带,更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游客。
“对村居建筑这块,我们设计时对地域建筑材料和彩色进行了提炼,并加入符合当地风貌的现代材料,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材料的融合。”环境工程设计院主任工程师、黄泥巷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负责人张煜晴说。
磨盘铺成的小石桥。徐常青 摄
记者从铁山街道了解到,立足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及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优势,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以樱桃采摘、休闲旅游及特色民宿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帮助当地农民走出了一条生态路、致富路,“樱桃经济”已然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每逢“五一”前后,游人如织,观赏和采摘樱桃,顶峰时每天游客万余人,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还新建了停车场,建成黄泥巷社区服务中心,实施配套道路建设及河道综合治理,发展民宿和农家宴,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设施,满足游客采摘、餐饮、食宿等多样需求,健全产业链,促进乡村振兴。
来源|记者 傅春晓
编辑|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