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中国奏响70年辉煌成就的铿锵乐章,2019年,站在时代风口的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干劲,以破釜沉舟、敢打必胜的信心决心,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迸发磅礴力量,展现奔腾之势,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从今天起,《青岛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奔腾2019》,充分展示一年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奋勇争先、担当作为、在“学深圳、赶深圳”,发起15个攻势中展现出的新风采、新举措、新成果。首篇请看《海洋名城扬帆正当时》。
在位于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的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一台台超高通量测序仪正在运行。今年以来,华大基因对条纹斑竹鲨、肺鱼、云纹石斑等324种鱼类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在国际上首次发起“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将在10年内对万种鱼类基因组进行解析,破译“生命密码”。
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 范广益:之前这种大型的基因组计划除了有万种鸟类的、万种植物的,有一些陆地上的哺乳类的脊椎动物的,但是鱼类、整个海洋都是缺乏这种大的项目,去引领整个国际海洋生物的研究进展。
高端研发平台不断发展壮大,让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底气十足”。
在西海岸新区,备受关注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进展顺利。目前,中心科研区和教学区主体施工已经完成,今年年底可具备入住条件。与此同时,大科学研究中心充分梳理中科院13家共建单位的300余项可供转化落地的科研成果,陆续在青岛、烟台、威海等山东沿海城市开展需求对接和成果推介,助推研究所科技成果走出“象牙高阁”,挺进国民经济主战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 王凡:我们现在就是要搭建这个平台,进一步挖掘我们青岛市海洋科技这个存量资源,把青岛以外的科研机构资源人才和成果,作为一个增量,集聚到青岛,更好地支撑青岛的经济发展。
将海洋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是青岛海洋攻势急需攻克的“山头”和“碉堡”。
位于崂山区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已经80岁高龄的管华诗院士正为打造“蓝色药库”的共同梦想而不懈奋斗。今年,青岛打通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成果转化链条,“蓝色药库”捷报频传:继管华诗团队与青啤合作的王子海藻苏打水上市后,前不久,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甘露特钠胶囊GV-971获批上市,将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填补了该领域17年来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中国工程院院士 管华诗:我们开发蓝色药库的目的是什么,是把蓝色药库的有用资源,变成人类所需要的产品,这个链正在慢慢摸索打通,打通不光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机制,机制的打通,社会的参与,企业参加,金融业参加,这是这个链通的一个主要标志。
拆除科技和产业之间的“篱笆墙”,为海洋名城注入澎湃动能;对接“一带一路”,青岛的海工装备也正加速走出去,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
记者 徐建:这里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在我身后是一艘大船,它的专业名字叫P70,这艘“海上巨无霸”长度超过300米,宽约74米,光甲板就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这也是中国首次自主集成制造的世界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通俗地说,P70就是一个“海上油气加工厂”,能够开到海上,对海上石油、天然气进行开采、加工、储存和运输。现在,P70已经在青岛建造完毕,即将交付巴西,用于巴西东南海域油田开采。
P70巴西业主方建造工程师 马内洛·布鲁诺:这条船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很高兴和青岛的建造方一起合作,整条船质量非常好,非常安全。
海洋石油(青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陶付文:标志着我们在建造海上油田处理厂能力上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梯队。通过我们亚马尔项目的实施,在陆地天然气液化处理厂,以及P70海上石油处理厂这些项目,在全球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海洋装备制造方面,青岛的品牌越来越响。
海洋名城,扬帆正当时。今年以来,青岛海洋产业大项目频频动工,已有总投资2520亿元的124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涉及船舶与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多个海洋产业。按照海洋攻势定下的目标,2022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
记者 徐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面对经略海洋的蓝色浪潮,面对国内外激烈的海洋竞争,青岛更应该以直挂云帆的胆识,乘风破浪的勇气,抢抓“一带一路”、山东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机遇,加快补齐青岛海洋经济的“短板”,努力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为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省贡献青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