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青岛疾控、急救人员战"疫"故事

2020-02-17 07:50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自1月14日起,青岛市疾控中心就进入防控实战状态——

“疾控战士”:每天追着病毒跑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赵波

“青岛疾控,请选派人员支援湖北黄冈。”疫情就是命令!2月15日早晨6点30分,青岛市疾控中心接到山东省疾控中心支援湖北黄冈的紧急电话通知,出征队员宋富成顶风冒雪前往济南与其他队员汇合后驰援湖北黄冈。

res01_attpic_brief (2).jpg

▲青岛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核酸检测。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亮剑沙场,战之必胜,这正是青岛疾控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战斗风采。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诊断、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隔离、应急消毒。在这五个环节中,除了救治由临床医生承担外,其余四个环节,疾控人都是主力军。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疫情防控视频会议后,市疾控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面部署防控任务,进入了防控实战状态。

检测:

以最严格的标准确认病毒

新冠肺炎病毒是怎么检测的?需要经历哪些步骤?……这些疑问,都需要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里的“隐秘战士”做出解答。

实验室检测是抗击疫情战斗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所有的疑似样品,必须严格遵循“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流程,由专人专车运送至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主任汪照国告诉记者,按照“三级防护”的要求,进入实验室之前,所有的检测人员都必须全副武装,穿上隔离衣、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镜,再套上鞋套和两层医用乳胶手套。

样品量越多,检测时间越长,其中人工核酸提取是检测中最关键的一步。工作人员要面对活病毒操作,在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中提取病毒核酸。“如果要形容这种感受的话,就像穿着雨衣去蒸桑拿。”汪照国说,为提高检测效率和保证安全,实验室五组工作人员轮班,24小时运转,按照最严格标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检测完一天内最后一批样品后,已是凌晨四五点钟了。

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副主任史晓燕说:“我们接到疑似病人样本后,通常在6到8小时内出检测结果,部分需要复核的样品也能够在24小时内出具检测结果,尽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争取时间。”

追踪:

最短时间内找到风险暴露者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姜法春担任组长的疫情防控组是这场疫情“阻击战”的核心力量。“我们参战的时间比大家想象得要早得多。”姜法春说,2019年12月12日武汉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后,疾控中心的同事们就已经高度关注疫情,始终保持警惕和备战状态。

姜法春战斗的地方是一个24小时坚守和运转的阵地。“我们的职责是指挥、调度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疫情防控队伍,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管理样本检测,追踪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姜法春说。

“青岛本地病例如何感染患病,是岛城市民最关心的问题,这些患者经过哪里,与谁接触,接触后有多危险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流行病学专家判定。”姜法春说,1月19日我市发现首例疑似病例以来,疫情防控组第一时间行动,会同辖区流调队伍,赶赴医院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这需要直接与病人面对面,需要摸清患者就诊前每一个活动细节,重点排查疫区暴露史、活动场所、接触人群。疾控人还要迅速采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追踪密切接触者,迅速向相关部门和机构发出协查通报,在最短时间内力争找到每一位风险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实施健康管理。

消杀:

夜以继日战斗在疫情控制一线

自1月17日起,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科主任姜洪荣和她的团队就一直奋战在疫情控制一线。

姜洪荣等主要负责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消毒工作的技术指导和配合疫情防控组实施消毒工作。消毒是切断传染病疫情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之一,姜洪荣的电话也变成了热线,无论是凌晨一两点还是清晨五六点,她都要随时电话指导消毒队员在各种现场消毒中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姜洪荣和团队每天24小时值守,查找资料、撰写消毒器械指标和参数,及时报批采购消毒物资,配合疫情防控组开展应急消毒,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并现场指导解决社区、病家、密接者居家隔离及集中隔离场所有关消毒防护问题,还要通过媒体做好防控科普健康教育。其间,他们先后出动1000多人次提供各种检查和指导,开展应急消毒200余次,累计消杀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参与了十多个部门的技术培训,向市民和工作人员普及新冠肺炎消毒技术和个人防护相关知识。

联动:

市区驻点第一时间阻断人际传播

为科学有效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第一时间阻断人际传播,减少密切接触者继发传染,市疾控中心还启动了市区驻点联动机制。

区市防控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了解基层需要,发现疫情防控的难点堵点和风险点,第一时间疏通堵点,指导到位,确保全市防控工作的整体科学高效推进,及时分享经验,提高应对效率。

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组织现场指导组开展10个区市现场巡回指导;1月28日,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在现场指导组基础上,充实人员,组建覆盖10个区市的市区联动组,发挥技术优势,协调联动,指导协助区市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截至2月16日20时,指挥部市区驻点联动组协调解决困难32个,现场指导区市集中医学观察场所54次、留验站56次(包括两个汽车站),指导24个社区开展防控、指导PCR实验室10次、指导医院6家、指导学校3个、参与采样87人次,指导55家企业、12家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1个大厦(内有68家单位)进行复工复产前的防控。

青岛市急救中心转运确诊病患团队——

“急救先锋”:随时冲上转运一线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疫情发生以来,还有这样一支队伍,也始终奋战在与病毒面对面的抗“疫”一线,他们是由青岛市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驾驶员组成的转运团队,市内四区所有确诊患者转运任务都由他们承担。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急救先锋,当救护车蓝色警示灯闪起,他们便冲上了患者转运一线,无怨无悔,勇往直前!

res13_attpic_brief.jpg

▲市急救中心转运车组整装待发。  

严阵以待,半天接到三例转运任务

“鹏儿,任务来了,做好防护,咱们赶紧出发。”2月4日下午,等候已久的市急救中心一线医生张立坤接到“紧急任务”,那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张立坤和孙鹏第一次合作执行新冠肺炎病人转运任务:把当时我市确诊第一例危重病例由市第九人民医院转运至市市立医院本部。

面对这位85岁的危重转运对象,市急救中心医疗组立即联系九医,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的转运方案,决定使用负压隔离舱转运。经过规范穿戴,身穿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和护目镜的张立坤登上了救护车。“病人病情较重,途中的监护治疗压力比较大。完成转运、做好防护是第一位的。急救中心按照国家标准为我们配备了防护用品,只要规范科学做好防护,严格洗消流程,完全不用害怕被感染。”他说。

伴随着救护车警报声,仅用10余分钟,张立坤和孙鹏就将病人从九医安全转送至目的地。任务完成后,闷在防护服里的张立坤浑身是汗,耳朵也被勒得麻木了。

半夜零点,值班医生高飞和驾驶员申国强快速反应,将病人送达指定医院。凌晨4点救护团队回到驻地,洗消工作刚刚完成,6点又接到新的指令,转运一名确诊的儿童患者。来不及休整,救护团队再出发!接连3例转运,让转运队伍、消毒员、防控小组成员疲惫不堪,但大家没有丝毫懈怠,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坚决完成救治转运任务,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市急救中心团队要么在值班区整装待命,要么在负压救护车上飞驰,这就是市急救中心第一梯队60名急救医生、驾驶员抗击疫情时的日常状态。市急救中心急救科负责人王君业告诉记者,为了让医务人员免于疲劳作战,中心还组成了多个梯队,随时可以顶得上。

奔赴厂家,连夜购回负压急救车

2月10日上午9点,两辆崭新的奔驰威霆负压救护车开到了市急救中心院内。为了尽快让这两辆“重器”入队,市急救中心后勤装备科负责人曹东带领3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2月9日中午开车直奔浙江湖州厂家,此时,两部车正在做最后的组装。10日零点,车辆刚组装验收完毕,他们便马不停蹄连夜开回青岛,“两辆负压救护车的加盟,为全市转运工作增加了力量。”

“负压救护车和普通救护车的外形相比差别不大,但它的作用相当于戴着大型N95口罩的救护车。”张立坤告诉记者,负压救护车的负压装置相当于一个会自动过滤车内空气的“吸油烟机”,在排出车内空气时进行过滤杀菌,确保排出舱外的空气无害,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严格消毒,当好患者和医护人员“护身符”

每次出车,救护车都要接受严格的消毒。“转运一次病人,有时只需三四十分钟,但车辆消毒至少需要3小时。”王君业说,院前急救终末消毒工作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从车辆消毒、个人卫生处置、区域消杀、医疗废物规范处置、消毒人员防护个人卫生处置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转运环境安全。

1月22日中午,市急救中心先后接到了转运两例疑似病例、一例确诊病例的转运指令。市急救中心急救科副科长冉飘顾不上吃午饭,立即为负压车准备相关的防护、消毒物品。随后与科室其他人员赶赴洗消区进行准备,投入终末消洗工作。到最后一次转运任务完成,已是深夜十二点,12个小时的忙碌,她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取下口罩时,冉飘的脸上是深深的压痕。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