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消失的崂东区与崂西区,消失的崂山古道

2020-02-21 15:27 来源:青岛城市记忆
分享到:

崂山有一条联系东西交通的古道,它从崂山西部的华阴集通往崂山东部的王哥庄。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即墨县志》中就有了华阴、王哥庄两个集市的记载。

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载:“华阴集属即墨县仁化乡聚仙社,附近有下庄、响石、大等15个村庄,有1258户,5049口人。邻近有仁化乡的训虎社、古镇社、郑疃社等5000多户,2万多人;王哥庄属即墨县海润乡肖旺社,附近有青山、黄山、港东等17个村庄,有882户,4251口人。邻近还有海润乡的松林社、黄埠社、皋虞社等,有1400多户,5000多口人。”

华阴集是崂山西部的一个小市镇,附近村庄盛产水果、土布、药材,其西部的沧口、女姑口从南方所运来的土产杂品、日用百货,多经华阴集运往崂山东部地区。


王哥庄,古代叫太平村,是崂山东部一大市镇,凡崂山东部所出土产多集于此,而尤以木柴、药材、鱼虾为大宗,即墨鳌山卫附近盐场所生产的部分食盐也经此运往崂山西部地区。


在古道海拔250米处有一山口,口下有一块独立巨石,呈桃形,高8米,由中间自然分为两块,像是用利器从中劈开一般,故称“劈石”。此处山口就叫“劈石口”,经过劈石口的小路,就叫“劈石口小路”,老百姓俗称“劈石口”。



劈石之西石刻“劈石天开”四字,东石刻有明代即墨县丞周璠(沭阳人,万历初年任即墨县丞)的《劈石口》七言绝句一首,文为:“莲花片片削空青,华岳分峰仗巨灵。更向崂山挥玉斧,洞天有路不常扃。”,分别是我市著名书法家修德、杜颂琴所书。



劈石东侧下部,有“青岛、即墨界”刻字一方。德国租借胶澳和日本占领青岛时期的1898-1922年,此处为青岛即墨分界点,由劈石向西至(山色)峪沿白沙河向西至胶州湾;由劈石向东南至锥子崮、滑溜口、砖塔岭、南窑半岛东,划为胶澳与即墨分界。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即墨县志》中就有“劈石口”的记载。劈石口小路是崂山最早见于记载的人类行走的小路,可见这条古道历史多么悠久。

劈石口小路当年的条件十分恶劣,《大庄修路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崂山屹立海上,以雄秀闻,其东西两麓尤峭。自大崂村达王哥庄,为胶澳即墨往来孔道。径路奥曲,间不盈尺,仰依峻坡,俯临绝壑,践其域者,恒蹓足屏息,有颠覆陨坠之虞。”从文中可以看出古代山民往来运输货物是十分危险和辛苦的。

听当地老人讲:“同治六年(1867年)反长毛(捻军起义),从即墨城来了一伙长毛子,在华阴集抢掠了一阵,后经劈石口小道去了王哥庄。

1914年9月18日,日军从崂山东麓的仰口湾登陆,分三路向青岛进军,其中一路经劈石口小路进军青岛,打败了德国占领者。

1931年3月,由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主持在古道旁边修建了由大崂至王哥庄的盘山公路,10月竣工,全长10公里,命名为大庄路。1970年重修公路时,又加宽2米,是仰口风景区和王哥庄通往青岛市区的捷径。改革开放以来,这条公路又经数次修缮,成为村民和游客进出崂山的重要通道。然而,随着村民出行需要越来越大,这条深山里的盘山道变得越来越拥挤。2006年开通的仰口隧道,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减轻了劈石口的交通压力,也加速了大青岛发展的步伐。曾经的古道因为少有人行走,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劈石口古道大致呈南北走向,在最高处山口的西边是慧山,东边是锥子崮(古代叫文笔峰)。它沿着两条山涧贯穿东西交通,北边的山涧叫石人河,经解家河、屯山前、何家、至浦里东北流入黄海,流程9公里。南边的山涧叫龙湾河,龙湾河发源于劈石口,沿着蜿蜒曲折的山涧顺流而下,流程大约有4公里,在孙家村东汇入白沙河。


龙湾河在和白沙河交汇处有一巨形石壁,每当雨季发大水时,洪水从上游冲下来,遇到坚硬的大石壁,就将石壁前方的泥沙冲走,形成了一个有200多平方米,最深处有五六米的大水塘。矗立在大水塘边的石壁,有7—8米高,上面还有两块尖形的巨石,状似龙角,远远望去,极像一个传说中的龙头,因此人们把大水塘叫做“龙湾”,把水塘附近的地方称作“龙湾口”。龙湾口在古代还建有龙王庙,一年四季香火旺盛。龙湾口周围的山水风光非常美丽,1936年9月9日重阳节时,有一位叫龙沙壮的游人在龙角上题写了“劳光”两个篆字,书写镌刻十分工整,属于崂山石刻中的上品,由于位于风景区之外,埋没于荒山野岭,故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对此有人赋诗道:“名利场中卸甲人,沽酒寻入孙家屯。空山鸟语谁遗字,崂光崖下水如鳞。”


1934年修建的大崂到北九水公路上的漫水桥

2007年6月初对龙湾河和龙湾口进行了考察。刚到龙湾口,远远就看见了一座漫水桥,经了解,那是沈鸿烈于1934年修从北九水至大崂观全长5.51公里的“北大路”时修的,虽然经过了70多年的山水冲击和风雨侵蚀,它依然显得那样敦实坚固。

龙湾河是季节性河流,它在陡峭的山谷中穿行,河底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圆滑石块,由于今年天旱,河流无水,但从河床被水冲刷的痕迹来看,一旦雨水充足,会有许多潭水和小型瀑布。两岸树木茂盛,生长着许多松树、槐树、和灌木丛,由于多年很少有人行走,原先的路变窄了,有的地方让水流冲断了,但依稀的仍然能看出原先小路的痕迹,小路附近开满了许多不知名的野花,非常美丽。


崂西区界石

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时断时续的小路,披荆斩棘,来到了劈石口。在崂山著名的“劈石”附近,我们看见在小路的草丛中有一块竖立的方形石柱,其中两面刻有文字,朝西的一面刻有“劳西区界”,朝东的一面刻有“劳东区界”。


崂东区界石

根据资料得知:1898年,德国强占青岛地区,设置胶澳租借地;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胶澳租借地,设置胶澳商埠;1929年8月,胶澳商埠政区改为青岛特别市;1935年7月1日,山东省与青岛市会商,扩大青岛市市郊,并报行政院批准,将即墨县南靠近崂山的地区,划归青岛市管理。把崂山山区划分为崂东、崂西和夏庄3个区,直属青岛市管理。

结合以上资料和现场考察的情况可以得知,刻有“西区界”、“劳东区界”的界碑,是1935年7月1日扩大青岛市郊,崂山山区设立崂东、崂西区时所立的界碑。后来又历经多次的分割整合,最终随着五十年代末期的行政区划消失的无影无踪。

劈石口,曾经青岛与即墨的分界;后来崂东区与崂西区的分界;现在则是北宅和王哥庄的分界。这些界石、界碑距离现在已有百十年的历史,虽然在现在已没有境域区划的意义,可是,它见证了我们青岛发展的历史。在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沧桑变化,它们仍然幸存下来,非常罕见,是极其珍贵的,也是研究青岛市境域区划历史的重要资料。

劈石口古道,涧深谷幽,风景秀丽,是一条被人们遗忘的山谷。它远离景区,里面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包含了许多世人不知道的秘密,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发现。

本文编辑源自网友“绿水青山123”2008年7月发表的《崂山已经消失的古道》,同时感谢杨义宽老师的图文提供。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