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青岛故事】摔跤场上十年师徒父子情:他有了师父也多了个父亲

2020-06-19 17:48 作者:李倍 孙志文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李倍 视频、图片/孙志文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统武术里,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李沧区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中国式摔跤馆就有这样一对情似父子的师徒,师父黄保清是中国式摔跤的传承人,有着“沧口跤王”的美誉;而徒弟侯文通自幼得到师父栽培,如今也在中国式摔跤这一项目上取得了属于自己的不俗成绩。

侯文通年幼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7岁那年父亲将侯文通送到黄保清的摔跤馆练摔跤。11年来,侯文通不仅在师父的栽培下武艺精进,还在师父的资助下屡次参赛夺冠。在采访侯文通时,这个腼腆的少年首次讲述了他与师父的那份师徒父子情。在侯文通看来,尽管他过早的失去了母亲,但如今他却拥有了两个父亲。

喜欢摔跤 他倒两趟车奔赴20公里远的摔跤场

侯文通所在的宝鼎中国式摔跤馆位于李沧区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每天晚上6:30分准时训练,之所以定在这个时间,是因为师父黄保清白天要上班,徒弟们白天也需要上学或打工,因此只有晚上可以训练。在训练馆我们见到了刚刚热身回来的侯文通,眼前这个高大黝黑的少年说话时有些腼腆,让人很难像想象他能在需要激烈肉搏的摔跤比赛中屡获冠军。

说起与摔跤的渊源,侯文通立刻打开了话匣子。7岁那年母亲病逝,侯文通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彼时,侯文通的父亲和黄保清同是青岛钢铁厂的电焊工,为了让侯文通不挨欺负,父亲决定送他去“老朋友”那里学习中国式摔跤。

与常见的自由式摔跤不同,中国式摔跤虽然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国体育的奥运战略使得这项非奥运项目越发“小众”,成了一门“冷门武术”,教授者只有师从青岛摔跤名家王忠智的黄保清,也因为不受重视,中国式摔跤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黄保清的摔跤场只能选在永清路大村庄河边的空地上。

不仅摔跤场条件艰苦,从侯文通位于城阳区的家到李沧区的摔跤场近20公里路,需要花一个半小时倒两趟公交车才能到。黄保清本以为侯文通会像其他小孩一样练几天就跑,却没想到侯文通每天都坚持到摔跤场练习,“那个时候不懂事,让我去我就去,结果练了几次以后很喜欢这个(摔跤),就想一直练下去。”对于练摔跤的理由,侯文通说,那是他第一次有了想要坚持做一件事的想法。

初得人生第一金“师父是我第二个父亲”

在传统武术里,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侯文通的记忆里,黄保清在成为他的师父之前就对他疼爱有加,每次父亲带他去师父家里做客,回家的时候都不会空手而归,“如果我没有去,师父就会给我准备猪头肉,让爸爸带给我。”侯文通说。

拜师学艺之后,黄保清对侯文通的疼爱里多了一份严厉。“这些年在摔跤场上,师父几乎没给过我笑脸。”侯文通说到这里,腼腆地笑了笑,“我们每天训练的时间很有限,我来回的路又远,师父教我的时候格外严厉,他说既然来了就得练出个样来。”

中国式摔跤实乃“熊猫”项目,如今,在青岛还在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就只有黄保清了。在侯文通眼里,为了能让自己和师兄弟们学有所成,师父不仅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本事倾囊相授,还靠自己的电焊技术,自费为他们制作了各种训练器材,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数九寒天,他们河边摔跤场的训练从未间断过。

师父的付出侯文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练习时更加卖力。2014年,12岁的侯文通参加青岛市第十一届海滨沙滩体育节,在中国式摔跤项目中斩获青少年组51kg级的冠军。拿到人生中的第一枚金牌,侯文通激动地睡不着,硬是将金牌搂了一晚上,“如果没有师父,我不会有这样的成绩。”侯文通说,他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师父的辛勤栽培,“我师父就是我第二个父亲。”

“输掉比赛时,师父的失望比父亲的责骂更让我难受”

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前都会有些自己的小习惯,这些习惯往往关乎到比赛时的个人状态,有时甚至对比赛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侯文通也同样有自己的小习惯,“我比赛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找师父,师父在我比赛时心里就有底。”“找师父”是侯文通每场比赛的“必修课”,他说,“比赛时师父不在,就像考试时没有复习。”

然而,在前不久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师父黄保清因没请下假来而未能前往,这场没有复习的考试,侯文通只能硬着头皮上,“我当时就感觉心里特别没底,手很凉而且不停地抖,上场后感觉手已经没有力气了。”教练不在,加上对手太强,尽管侯文通拼尽全力,但那场比赛他还是输了。

回来后,侯文通第一时间跑到师父面前解释,“我说对方力量太大了,我带不动他。”说到这里侯文通顿了顿,“那次我心里真的有点承受不了了,但师父只是说‘没事,回去好好练吧’。”师父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在侯文通看来却是饱含了满满的失望,相比于父亲对他的责骂,教练的态度更让他难受,“那次我就一个人躲在安全通道里,咬着牙忍着眼里的泪水。我一个电话都没打,不想跟任何人沟通,觉得自己很失败。”

直到如今,侯文通都没有让师父知道,他不在的赛场自己会没有战胜对手的底气,“师父要工作不能总是请假,我不想说,我怕他(师父)会有压力。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想放弃不想练了,但我还是继续坚持,因为我知道师父对我倾注了太多心血,我不能让师父失望。”

师父掏钱送他参赛 唯有坚持才能报师恩

运动员参加比赛不仅能为国争光,还能在比赛中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能,但比赛需要经费,一场摔跤比赛的花费少则两三千,多则四五千,这对家境贫寒的侯文通来说是一笔巨款。

“我父亲身体不好,钢厂搬迁后就提前退休了,现在在给人家看大门,一个月2000多块钱,还要供我和我姐姐念书。”侯文通说,他懂事以后很少会向父亲要钱,上大学后他靠打零工赚取生活费,干过快递分拣,也在街上发过传单,每天的收入在100元左右,但这对比赛费用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为了能让侯文通感受到高水平的比赛氛围,师父黄保清自掏腰包为他解决比赛费用。但侯文通明白,为了让摔跤训练不间断,师父从钢厂买断了工龄,相当于放弃了晚年的优厚待遇,快退休的人从头开始找工作,现在虽是在私企做老本行,但收入却大不如前,就这样,师父也从没在他比赛的花费上吝啬过。

想要报效师父就唯有苦练摔跤,传承师父的心血。侯文通坦言,师父常说他这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要坚持干到底,而受师父的影响,即使侯文通偶尔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也会咬牙坚持下来。“以后工作了我也不会放下摔跤,我希望能帮师父把这门武术传承下去。”侯文通说。

为侯文通铺路计长远黄保清:“我拿他当自己的孩子”

从12岁拿到第一个冠军开始,6年来侯文通总共拿下4个冠军,每当站在摔跤场上,就是侯文通一天里最快乐的时光,尽管自幼缺失母爱,但他的人生却拥有两个父亲无私的爱。“我拿他当自己孩子一样,只要他练的好,有比赛机会我绝不会让他错过。”说起徒弟侯文通,黄保清的脸上写满骄傲,“我这辈子什么也没有,只有这一身摔跤技能,孩子愿意跟我学,我就得努力让他成才。”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对于侯文通的未来,黄保清早就为他打算过。“我不是科班出身,充其量也只是个业余教练,我想,如果有专业队看好他,我会义无反顾地送他走。”后来,黄保清想让侯文通去当兵,但由于家庭情况的原因,那时的侯文通需要打工赚钱来贴补家用。

黄保清说:“我不想让他过分依赖父辈,限制了孩子今后的发展,我只希望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兜个底儿’。”

后记:传承中国式摔跤,沧口街道助力摔跤娃们的“微梦想”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传统中国式摔跤虽然和中医、京剧并列为中国最古老的非遗项目,但是,学习的孩子很少,一方面是因为练习很苦,训练周期很长,更重要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式摔跤都不是全运会比赛项目,缺少上升通道,让中国式摔跤的传承更加艰难。

黄保清的中国式摔跤馆里有不少很有天赋的孩子,他们大多来自困难家庭,黄保清不仅不收学费,连训练服、训练器材都是自掏腰包。尽管黄保清希望带着更多孩子感受高水平比赛的氛围,但仅凭他一人之力无法做到。李沧区沧口街道得知这一情况后,启动了微心愿征集活动,把每个孩子外出比赛的费用作为一份“微梦想”,希望党建共建单位、爱心企业可以帮助黄保清圆梦,助力非遗项目的传承。截至发稿前,沧口街道区域化党建共建单位交通银行李沧二支行党支部了解情况后,出资24000元承担起12个孩子全年的比赛费用,将帮助这些摔跤娃走向更大的舞台。

为了有机会带领更多孩子参加高水平的国内比赛,黄师傅一直有一个成立李沧区摔跤协会的夙愿。如今,在沧口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成立协会的想法也已经开始付诸行动。目前,沧口街道正在全力以赴,帮助黄师傅寻找志同道合的“摔跤人”,共同创建李沧人自己的摔跤协会。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