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个数据让人津津乐道:截至5月末,青岛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成为山东省唯一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开创了历史。
受人关注是因为这个指标相当重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本外币存款余额相当于城市的金库,它所反映的是一座城市对于资金的吸附能力;本外币贷款余额则体现出城市金融机构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活水”的能力。
稍作分析便会发现,一个城市贷款余额与GDP总量正相关,比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位居贷款余额前4位,与各自的GDP排名完全一致。
从总量上看,一线城市基本都在“5万亿+”的水平上,排名第一的上海接近8万亿元。2万亿-4万亿属于第二梯队,一共有11个城市。
青岛在这个榜单上的排名一直不算靠前,2019年贷款余额为17331.8亿元,位列全国第17位,略低于GDP排名。此番突破2万亿元,标志着青岛成功晋级第二梯队,经济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青岛的主政者曾指出,青岛与南方城市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青岛企业与南方企业之间的差距;而青岛企业与南方企业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资本意识、运用资本能力的差距。
去年以来,青岛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做事,企业的资本意识、运用资本的能力不断提升。青岛贷款余额成功突破2万亿元,就是最好的佐证。
01
2万亿是什么概念
跟自己比,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纵观青岛贷款的发展历程,增长速度不断提高——
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贷款余额25亿元到1000亿元,花了23年时间(1978—2000年);由1000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15年时间(2000—2014年);而由1万亿元到2万亿元仅用了7年时间(2014—2020年)。
今年以来,青岛贷款余额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截至5月末,全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0013亿元,比年初增加1803亿元。而去年全年才增加了2071.1亿元,可见增长速度之快。如果以2019年常住人口949.98万人计算,青岛人均贷款余额为21万元。
跟全国比,青岛进入第二梯队,排名有望上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3万亿元。青岛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2%,与GDP的比值为1.7,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青岛贷款余额总量还有不小的差距。除了一线城市外,2019年杭州贷款余额超过4万亿,直逼一线城市。副省级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西安、宁波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虽然成功晋级“2万亿+”,但青岛与上述城市的差距还很大。
02
对青岛意味着什么
经济学普遍认为信贷増长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贷款规模再上新台阶,说明青岛经济的活跃度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银行机构聚集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很好理解,贷款是有成本的,单位也好,个人也罢,一定不会让辛辛苦苦拿到的贷款躺在银行账户上睡大觉,一定会用于扩大再生产,或者改善企业竞争力。因此,贷款行为基本可以等同于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回报。
2万亿贷款都贷给了谁?统计显示,企事业单位是贷款的大户,今年前5个月,青岛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3485亿元,占比达到67%;住户贷款余额为6043亿元,占比为30%。同全国大势相同,住户贷款不再是贷款迅猛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疫情之下,企业资金链紧张,贷款好比是场及时雨。为缓解企业复工复产期间的短期资金周转问题,青岛银行机构加大流动性贷款投放力度。5月末,全市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1%,比年初增加803亿元,是去年同期增量的6倍。
贷款的期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相比于中长期贷款,以流动性贷款为主的短期贷款代表着企业经营的活跃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密切,刺激效果也更显著。
基础设施建设历来是贷款的一个重要流向。今年年初,青岛发布了《2020年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分领域提出2020年重点推进的总投资3521亿元的14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月末,青岛中长期贷款余额13321亿元,同比增长13.73%,保障了青岛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资金需求。
制造业的低迷一度让资本“敬而远之”,市场不景气也使得企业投资意愿降低,贷款需求不足。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制造业。前5个月,青岛制造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54亿元,同比多增231亿元,扭转了去年下降趋势。
在海量贷款的浇灌下,青岛投资建设进度和新项目开工速度双双恢复到上年月度平均水平。一季度,青岛投资增长2.7%,高于全国18.8个百分点。4月当月,青岛投资规模超过550亿元,是一季度月均投资的两倍。
03
何以逆势增长
一般而言,在灾难之下,受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人们的避险心理会增强,偏好于持有现金,惜贷、惜投,即所谓,灾难之下,现金为王。青岛贷款余额缘何出现逆势增长呢?
这得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从资金供应方看,疫情之下,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成为广大金融机构的普遍共识,当务之急就是让利给企业,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今年以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实好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切实缓解企业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等迫切问题成为青岛金融业上上下下的共同行动。截至5月末,全市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64%,是各项贷款增速的2倍多。
围绕提升信用贷业务占比,青岛发挥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加大考核督导力度,强化对政策落实的强激励紧约束,支持更多的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对地方法人银行今年3月1日起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予以一年期零成本再贷款支持,促进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投放,使小微企业贷款获得明显提高。
从需求方看,贷款成本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广大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强了企业投资的意愿。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企业对未来的信心。一季度,青岛民营市场主体增长23%,民间投资增长21.7%,增速甚至高于没有疫情的2019年同期。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高达55.1%,同比提升8.6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7.5%,成为绝对主力。
信心从何而来?投资就是投趋势,投未来。战略叠加之下,“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来青岛发展就是站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风口”成为广泛共识,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投资人、企业家乐于成为青岛的“城市合伙人”。今年1-4月,青岛网签项目527个、总投资6155.8亿元,高于上年同期。
青岛还成功抓住了投资的热点——工业互联网。在疫情的倒逼下,工业互联网迎来了加速起势发展的重大“窗口”机遇。眼光敏锐的青岛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很多企业、平台慕名而来洽谈合作事宜。今年前5个月,海量的贷款涌向制造业,很大程度上就是瞄准了工业互联网这一风口。
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那就是青岛企业资本意识、运用资本能力的提升。从过去“有多少钱就干多大的事”,到现在“干多大的事就去找多少钱”转变。
当然,除了银行贷款外,企业还应当更多地运用其他资本手段。通俗地讲,能够生出钱的钱就叫做资本,不能生出钱的钱只能叫做资金。资本是现代经济的基本要素,运用资本力量发展市场经济是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企业如果不善于运用资本的力量,势必独木难支。
资本市场拥有大量工具和手段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对于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可以通过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和引入创投风投基金等,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和发展瓶颈。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债券、资产债券化、产权交易市场等手段,降低融资成本。
创投风投在青岛快速聚集的态势初步形成,资本之水激荡起城市发展的“大江大河”。广大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机遇,更多地运用资本的力量成全自己,实现共赢。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