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超过十六万户的青岛市城阳区,将“六保”工作抓细抓实
企业电话求助,当天接到订单
“真的没想到!疫情之下,我们公司前5个月的总产量同比增加35.2%,总销售额同比上涨17.5%。”6月17日,在青岛市城阳区城北工业园,当青岛颐世保塑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梓拿到最新财务报表时,感到意外之喜的同时,更产生了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实话实说,要不是有一群‘娘家人’帮忙,我们企业的日子恐怕真的熬不下去。”
王世梓口中的“娘家人”,是城阳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实有市场主体超过16万户的中小企业聚集区域,城阳区把政策“红包”发放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实实在在帮助企业纾难解困。颐世保公司近期的一连串经历,便是城阳区实打实落实“六保”任务的生动写照。
颐世保是一家主要研发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年产塑料改性料、色母料等产品1.5万吨,年产值7000多万元,曾先后获得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塑料行业领军企业等荣誉称号。然而,新冠肺炎疫情让企业一度陷入困境。为维持生存发展,企业管理层作出转型的决定——利用企业专业技术优势,着手研发生产口罩用的聚丙烯熔喷专用材料。
凭借多年技术积累,颐世保公司的新产品很快就实现量产,可是销路却难以打开。就在企业上下都急得团团转时,王世梓想到了一个人——城阳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袁凯祥。他专门负责跟中小企业打交道,多次联系企业“有困难就说话”。王世梓立马给袁凯祥打了个电话,反映了企业眼前的销售难题。没想到,就在当天,颐世保收到了新的订单。
原来,袁凯祥得知颐世保公司的难处后,第一时间与城阳区工信局、青岛市工信局进行沟通,不仅在防疫物资供需微信群里对企业新产品进行了推介,还成功协调将企业产品纳入全市复工复产物资保障生产企业目录。短短3天时间,公司便陆续接到省内外多家企业的订单需求电话,很快新产品的订单量就增至1500多吨。新产品销路开拓的同时,原有塑料改性料等产品的产能和销量也在稳步恢复,“两条腿”走路之下,企业整体效益不降反增:截至5月底,企业产值已经达到4600万元,同比增长54%,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186%。
随着订单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再投资1500多万元新上了6条生产线,但企业原有变电容量却开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如果按一般流程走,增变电容量业务需要25天才能办结,这一来可就耽误了生产。”带着新的“难题”,王世梓再次找到了袁凯祥。袁凯祥立即带着企业工作人员到青岛供电公司北部营销中心进行现场对接,申请“急事急办”。最终在各方全力配合下,企业的变电增容业务仅用一周就完成。
“除了对我们中小企业有求必应,这群‘娘家人’还会时不时带着‘厚礼’主动上门。”王世梓告诉记者,城阳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常带着“政策解读”进企业,还会手把手教企业如何申请政策补贴。例如,针对企业在转型防疫物资生产进行设备升级时投入的1000多万元,工作人员正帮忙申请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按照青岛市工信部门奖补细则及城阳区相关配套政策,企业获得的最高奖补比例将达到32%。“这笔几百万元的奖补对我们企业来说可谓雪中送炭!”王世梓感叹道。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芳 通讯员 王作岩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