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和夜晚的生活气息浓度,最能测量一座城市的体温,是城市经济繁荣度、活跃度、开放度的重要标志。日前,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 《关于优化店外经营和流动摊点管理与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按照有序、适度放开和便民不扰民、不污染环境原则,现就进一步规范和改善店外经营和流动摊点管理服务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其中,鼓励提倡设置早市夜市、便民市场,适度放开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允许临街商户适度店外经营等措施,为市民早晚的生活气息注入了活力。日前,早报记者拂晓走进城市的街头巷尾,探访属于这个城市的烟火气息。
探访1·大尧三路
凌晨4点半炸锅开始热起来
夏夜的凌晨2点半,深夜食堂或许刚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刘涛手机的闹钟准时响起,他悄悄穿好衣服,看一眼熟睡的妻儿,来到位于大尧三路上早餐店,开始一天的忙碌。早餐店没有名字,更像一个早餐摊,之所以叫店是因为在一处网点房的边上,是个楼梯下面的坡形空间,仅有1米半宽度,10米长度。别看店面小,刘涛经营的种类不少,除了油条、馅饼,还有火烧、炸糕、麻团、豆腐脑、豆浆、小米粥、甜沫等。店内基本就是操作间,早晨8点以前,店门口的空地上会摆几张桌子供客人使用,但这几张桌子的利用率并不高,多数人都是买回家吃。
“这一天估计要卖出400多根油条、200多个火烧、200多个馅饼和炸糕,还有数百碗的小米粥、豆腐脑、豆浆、甜沫。”刘涛说。
刘涛是枣庄人,今年41岁,来青近20年了,做过饭店服务员和保安,和妻子在这里开早餐店已经10多年了。他之所以凌晨2点半就起床,是因为他有个原则,就是夏天的食材一定要当天准备,因为提前做好容易变质。“秋冬的时候,面、馅饼和火烧的馅可以前一天晚上备好,第二天早上用没问题。还有,冬天天亮得晚一些,4点半左右来开工就行了。”刘涛说,但是夏天不行,几个小时就容易变质,来买早餐的多数是老顾客,让大家吃得放心他也心安。
早餐店经营的种类多,要做的工作也多。刘涛有着大专学历,每天早晨都运用“统筹方法”计算如何更高效做出早餐。刘涛说,他到店里第一件事是和面,因为炸油条、馅饼和火烧都需要发面,醒面2个多小时。和好面后,将泡好的大豆放进豆浆机里,做豆浆和豆腐脑,将小米稀饭和甜沫煮上,然后开始利用剩下时间做肉馅等。
大约4点多,天刚蒙蒙亮,他雇的钟点工就来了,开始和他一起支起炸锅和摊位,揉面、收拾炉子上的豆浆、豆腐脑、甜沫等,接着就要做第一锅油条、馅饼、火烧了,这个时候刚凌晨4点半。“每样都要在清晨5点之前准备好一些,不能太多也不能少,因为这个时候就会有客人来了。”尽量不让客人等候太长时间,又得让他们吃上热乎的早餐,这也是刘涛的原则。
清晨5点,一名60多岁的市民准时来到摊位前。“丁大爷早,给您炸的油条刚出锅,你闻闻。”刘涛热情招呼起来,然后麻利地将两根油条、两个火烧和两碗豆腐脑装好递到丁大爷手中。丁大爷也笑呵呵地说:“小刘,今天早晨再多来1个鸡蛋和1个火烧。”“看来您孙子昨晚又住家里了。”刘涛赶紧装好鸡蛋和火烧递过去,收下钱。他告诉记者,丁大爷每天都是清晨5点来买早餐,多数时候他都是第一个顾客。
探访2·小港二路
早晨的烟火气慢慢恢复起来
清晨不到5点,小港二路上一家小吃店门前的油锅也支起来了,旁边还有冒着热气的蒸包笼屉,刘光翠一家四口人也来回在这几平方米的空间里穿梭,油条、馅饼、蒸包、甜沫、豆浆、豆腐脑等已备好,只等客人上门。店门口摆了两张桌子,店里面还有几张桌子。刘光翠的丈夫负责案板,油条、馅饼等都从他的手里下油锅,刘光翠负责销售,也不时兼顾一下油锅里炸着的油条,两个儿子就负责收拾桌椅,为客人送上盛好的稀饭。
夜班的出租车司机最早来了,打车人少的时间段,吃上顿热乎的早餐,减缓些一夜的疲劳。“这种方便亲民的早餐店很适合我们,每天交班前的这顿早餐最舒服。”出租车司机熊师傅说,他早晨要在晓港名城交班,每天来这里花几元钱吃顿早餐很舒服,回家能美美睡一觉。
刘光翠告诉早报记者,他们老家是安徽的,她和丈夫来青岛20多年了,两个孩子也是在青岛出生的,两口子一直从事早餐,孩子长大后也能干活了,4年前盘下这个快餐店,一家人经营着这家店,早餐依然是全家主营项目。“我们很多老乡都在青岛做早餐,分布在市区的各个角落。”刘光翠说,青岛人吃早餐特别喜欢油条和馅饼,而他们安徽老家的特色是蒸包,青岛人则喜欢午餐或晚餐吃蒸包,来青岛后他们也都入乡随俗,早餐主要做油条馅饼,蒸包属于附带。
“今年受疫情影响,前几个月生意不好,最近才慢慢好起来,每天能卖200多根油条了。”刘光翠的丈夫说,感觉早晨这烟火气慢慢恢复了起来。
【讲述】
亲民早餐不能少了烟火气
“多年的经营让我发现,早餐不能少了这种亲民的烟火气息。”刘涛说,两年前,他也试图转型,做一个正儿八经的早餐店面,但维持了不长时间就以失败告终。“房租贵,人力成本也高,不亲民。”刘涛告诉早报记者,核算一下,同样一根油条,在店内卖需要加上这些成本就得贵5毛钱,对普通市民来说有些难接受。不过刘涛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店内的早餐没有了这种街头烟火气息的氛围。“摊在门口摆出来,热气腾的景象散发着油香味,大家都能清清楚楚看到整个制作过程,吃着也安心。”刘涛说,这也算是早餐的传统形式。
刘光翠的早餐摊也是同样的情况,她说也曾尝试过将炸油条的锅放在厨房里,很多来的客人就会问几天换一次油,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进而一段时间里,客人也会减少。
【记者手记】
市井烟火最能抚慰人心
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每座城市里,除了白天的工作,一早一晚的烟火气息是生活的主角,在几块几角的琐碎小事中,或许才能体会到生活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早起出门逛一逛早市,采购新鲜便宜的食材,在早餐摊上拎一袋油条、馅饼,还有热气腾腾的豆浆、甜沫回家,全家就有了一天幸福满足的开始,为这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注入活力。
城市由人组成,烟火气是城市应有的温暖底色。摊位、小店、铺面,一点点细碎的爝火微光,既是一家老小的生计,也象征着城市活力的回归。城市中的这群人,披星戴月出发,为了我们更幸福的生活,在薄雾中的清晨坚守在早市上,在城市角落里围着油烟忙碌,用辛勤的劳动换来幸福生活,也帮我们送来生活原本的味道。抗击新冠疫情几个月后,城市开始逐渐恢复原有的热闹,人流渐增,烟火重燃。当前,疫情后期,大部分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但社会生活完全复苏尚需时日,在这种情况下,市井烟火最能抚慰人心。
本版撰稿摄影记者 孙启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