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追逐梦想的脚步容不得片刻停歇。在2021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各地纷纷出征、出招、出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能不能开好局,关系到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千头万绪,选择哪个方面的工作作为开局,相当关键,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观象君梳理发现,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是不少城市的选择。比如,上海市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734亿元;深圳深汕铁路、深圳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同时动工;郑州第一批20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1381.1亿元。
项目建设是“六稳”“六保”的关键举措,是调结构、促转型、打基础、增后劲的重要抓手,是撬动城市未来的“支点”。用实打实的项目集中开工作开局,无疑具有提振信心,宣示决心,培植未来的作用。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严峻形势,青岛紧紧扭住“双招双引”和投资增长不放松,1-11月,全市在建项目6579个,同比增加1457个,增长28.4%。应该说成效还不错,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项目质量有待提升,项目落地还需要加速,一定要抓牢、抓实、抓出成效,真正把项目建设转化发展动能。
眼下,科技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也成为开年热词。南京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连续第四年聚焦创新推出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无锡高新区太湖湾科创城建设指挥部暨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管理办公室挂牌成立,发布《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太湖湾科创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未来将打造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创新大脑”。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主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且进行专章的部署,这是党在编制五年规划建议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背后体现的,是对中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深谋远虑。各地纷纷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更为重要的位置上。青岛一直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但与前排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向“十四五”,要更加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牵引力。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关键词是“数字经济”。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苏州召开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发布《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清晰地勾勒了苏州“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目标、框架和路径;广州市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数字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放眼全球,各国不约而同地推进数字化转型,这或许是撬动新一轮重大科技变革的前奏和基础。
因为错过了信息化和消费互联网浪潮,青岛产业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面向“十四五”,必须抓住数字化浪潮,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以数字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各地已纷纷撸起了袖子,拉开了阵势,青岛必须以“唯恐失之交臂”的忧患意识,快起步,起好步!
01
关键词:创新
创新是各地“开年大戏”的绝对主角。
1月4日,南京召开2021年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与会的规格很高:除了南京四套班子一把手外,江苏省一位副省长也出席会议。参加大会的还有6位在宁两院院士,东大、南大等45家在宁高校院所,南瑞集团、中兴通讯等30多家龙头企业,高新园区、科创企业、新研机构负责人的代表,高规格的阵容显示了会议非同一般的意义。
在“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步之际,一场如约而至的“新年第一会”,一个连续四年一以贯之出台的“一号文”,体现了南京用长远眼光、战略思维谋划推动创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创新定力。
2009年-2019年十年间,南京GDP增长了231.66%,在全国排名由第17位上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第10位。刚刚过去的2020年,南京亮出一份精彩成绩单: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同类城市前列,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南京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毫无疑问,其中一条一定是依靠科技的力量。
2017年底以来,南京矢志不渝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从举措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对标创新到引领创新,在区域竞争中实现创新领跑,在国家战略中扛起创新担当,在产业升级中厚植创新基因,在链接全球中深化创新合作,在制度探索中突出创新治理,创新已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成为城市鲜明气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和高度自信,也为城市保持强大韧性、应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提供了核心支撑。
目前,南京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年创新指数中,南京由三年前全球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南京位居前四、稳居第一方阵。
再来看无锡。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无锡高新区太湖湾科创城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太湖湾科创城正式启动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太湖湾科创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相继发布,目标是将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成为创新驱动核心区、新兴产业策源地、双创人才栖息地、拥湖融合枢纽区、改革创新标杆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无锡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2018年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8%。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无锡位列第12位,实力不俗。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是无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是无锡面向“十四五”甚至更长远未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极大地提升无锡科技创新能力。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的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可以说,面向“十四五”,谁站在了科技创新的潮头,谁就占得了先机。
02
关键词:项目建设
以项目建设开局也是各地的重要打法。
1月4日,上海市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全市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734亿元。其中,重大产业和科创项目52个,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和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
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有利于“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带动效应和战略支撑作用,为加快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城市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
被认为“错过了互联网上半场”的上海,正在加快布局,努力成为在线新经济的产业首选地、人才蓄水池、业态创新炉、集成应用场、制度先行区。项目开工仪式上,“张江在线”和“长阳秀带”两个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揭牌,目前已落户一批领军企业,未来三年有望形成超150万平方米新产业载体,集聚15万名从业人员,成为在线新经济的产业首选地、人才蓄水池、业态创新炉、集成应用场、制度先行区。
迈上新征程,上海立足国家战略和自身优势,瞄准重大产业需求、民生需求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加强统筹协调和精准服务,强化预审批、压程序、减环节,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加快开工、加快建设。今年前11个月,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0.7%,增速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在疫情冲击下,能取得这样的增速,相当厉害。
1月4日,深圳迎来重大项目建设开门红深汕铁路、深圳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同时动工。深汕铁路线路全长约129公里,是国家“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重要载体,设计行车速度为350公里/小时,预计2025年建成投入运营。通车后,深汕合作区至深圳的时间将会缩短至30分钟以内。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荷坳至深圳机场段改扩建工程全长41公里,设计时速100km/h,扩建后将由“地面层+立体层”共同构成8+8(车道)规模的高速大通道。
就在半个月前,深圳举行全球招商大会,集中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仅仅两个小时“吸金”5600亿,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身价超186亿。在这场大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化身“招商专员”,向海内外优秀企业推介深圳。他接地气的推荐语、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挚爱之情,引发全场掌声。
2020年1-11月,深圳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4%,民间投资增长18.0%,增速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是一个个项目,托起了深圳在如此大的基数上仍然能实现平稳增长。
1月4日,郑州采取“1个主会场+15个分会场”方式举行2021年第一批20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仪式,总投资1381.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7.4亿元,涵盖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核心功能板块、新基建、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民生等多个重点领域。
近年来,郑州的发展势头很猛,一个重要抓手就是项目建设。2020年,郑州分解下达的省市重点项目就多达912个,总投资2.1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07亿元;印发《郑州市2020年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公布了1480个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堪称大手笔。
1月4日,宁波出台《关于支持工业企业留工优工稳增促投的若干意见》,力图通过稳定生产、留工稳岗、暖心行动、加强服务等7套政策“组合拳”,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留工优工、稳增促投。2020年,宁波计划安排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385个,总投资897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34.6亿元。因促进工业稳增长和促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宁波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消费、出口均面临不小挑战,“稳投资”成为了保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投资问题是增长问题、就业问题、结构优化问题,抓住了投资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局,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链条。
青岛确定2021年为“项目落地年”,就是要在项目建设上体现落实。要推动“双招双引”项目更快落地、加快投资进度,要有更多又大又好的引领性项目落地,用一个个有含金量的大项目、好项目为青岛的“十四五”开好局。
03
关键词: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意外”地成为多个城市的开年“重头戏”。
1月4日,《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上海正式打响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发令枪。对上海而言,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年前,上海曾一度错过了互联网上半场。但如今,在《2020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单》上,上海上榜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崛起了如拼多多、携程、哔哩哔哩、喜马拉雅、小红书等一众新兴的实力派平台企业,稳居第一梯队。面向未来,上海的目标更加远大。
上海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目标,上海将率先探索新经验,用数字化方式创造性解决超大城市治理和发展难题。
1月4日,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召开。苏州新年第一会,便聚焦聚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选择了一条最富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发展之路——打造永远在线的“数字苏州”。
发力数字经济补短板,这是苏州的必选。作为工业大市,苏州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新、新而不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互联网、数字经济方面,与上海、杭州等头部城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单上,苏州仅有同程旅游1家上榜。
学习上海、对接上海、融入上海,是提升苏州产业层次、优化城市治理的当务之急和必然之选。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要更加积极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方位服务对接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让数字为苏州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速。
苏州的目标是: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数字经济领域有效发明专利累计拥有量达到7000件以上,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以上,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数字科创中心、数字智造中心和数字文旅中心,打造领先水平的数字融合先导区、数字开放创新区和数字政府样板区,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
苏州“表态”:“切实做到一切有利于推动数字化发展的理念和做法,都能在苏州找到最合适的土壤,一切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企业成长壮大的举措和办法,都能在苏州得到最坚定的支持。”
1月4日,广州市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听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强调,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当前数字化正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核心力量。面向“数字化发展”,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战略,也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在这条新赛道上,各地都在奋力奔跑,唯恐落后。面向未来,青岛必须发力数字经济,转向更多依托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支撑的经济发展,进入城市崛起的新赛道。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