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一个部委和一省、一市发布了一条相同指向的消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
上海印发《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融入社区生活,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社区治理更加智慧、社区生活更有品质;
福建省发改委等十一部门推出《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八条措施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全省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很明显,上述三个文件共同的指向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其背后的逻辑一目了然: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刚刚过去的2020年,每一个城市都在经受疫情防控这场“大考”。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因为城镇化进程中数十年来打下的“家底”,城市很难应对如此高难度的“考题”。
在这场“大考”中,一些“城市病”进一步被放大,到了不得不“治疗”的地步,一些原本潜藏的“隐患”也不断暴露出来。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基础设施”出现12次之多,提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面向更长远的未来,管理者都必须再次审视城市机体,把准“穴位”,对症下药,让城市“强身健体”。
作为较早开启城镇化的中国城市,青岛从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大都市,正是有赖于坚持不懈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岛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青岛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胜枚举的重点工程构筑起了大青岛的硬朗骨架和城市跃迁的坚实基础。
但近年来,青岛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步子明显小了。“十一五”时期,青岛基础设施投资累计2004.4亿元,年均增长45.8%,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8.9%;“十二五”期间,青岛基础设施预计完成投资4500亿元,五年累计增长124.6%,年均增速远低于“十一五”时期;“十三五”期间,增速进一步下降。
2020年,面对疫情的冲击,青岛全力抓投资,成效不错,其中,民间投资增长超过10%,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仍然不高,“拖了后腿”。
面向“十四五”和更长远的未来,如果青岛不尽快把基础设施这块短板补齐,就无法支撑起“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这一城市梦想。
青岛必须走出“基础设施投资是‘铁公机’、已经没有潜力可挖”的思想误区,站在未来看今天,面向全球看青岛,发起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01
城市荣光背后的最有力“推手”
在青岛山一战遗址博物馆陈列的青岛老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近代青岛的全貌,偏居一隅,带状发展,空间局促。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和“大青岛”框架雏形的引领下,青岛推进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包括济青速公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西元庄--流亭高架桥等,在完善和增强城市功能的同时,为青岛市国民经济经济的飞跃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1985年-1992年,青岛基础设施投资占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26.4%。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青岛全面启动了开发市区东部的发展战略,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五四广场、颐中体育场等市政公益设施和海信立交桥、东海路打通、福州北路等城市建设力度,城市东西两翼建设加快推进。
进入“十五”以后,青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加入WTO的历史机遇,乘借奥运伙伴城市的东风,通过国债投资和社会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渠道,相继建成了众多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阶段。
“十五”时期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合计达668.5亿元,年均增长31.1%,尤其“十五”前三年青岛基础设施投资达529.3亿元,年均增长45.3%,同三线青岛段、城市快速路、流亭机场扩建等基础设施大项目的开建拉开了青岛城市建设的序幕,滨海公路、青银二期、海湾大桥等公路建设项目,山东路、辽阳西路改造,海尔路-辽阳路立交桥、杭州路-鞍山路立交桥等城市道桥项目,使青岛的基础建设投入激增。
进入“十一五”以后,青岛市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特别是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相继建设了众多诸如胶州湾大桥、流亭机场国际航站楼、胶州湾海底隧道、滨海公路、青岛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浮山湾奥林匹克场馆、青岛大剧院等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投资累计2004.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5.8%,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8.9%,比“十五”末年的2005年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
“十二五”时期,在一批公共轨道交通、重点区域配套工程和文化休闲设施等具有跨世纪意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速,城市功能品质得到全方位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预计完成投资450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24.6%;伴随着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青岛北客站、地铁2号线、地铁3号线等轨道交通类项目的推进,青岛城市交通搭建起立体网络框架新格局。
今天的青岛,很大程度上,就是海量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起来的青岛。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健着青岛的城市“肌体”,让城市茁壮成长的同时,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便利与温馨。
02
新一轮“竞速”频频上演
城市间的竞争,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城市面貌的变化,背后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
深圳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推进综合交通、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及空间拓展共362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4267亿元,国际辐射能级得到显著提升。
上海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十三五”专项规划,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超过3500亿元。其中,交通重大工程投资占到半壁江山,实现上海综合交通网络和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加快完善,成为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21年伊始,各地纷纷上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月4日,上海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73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租赁住房等重大项目12个。
深圳迎来重大项目建设开门红深汕铁路、深圳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于1月4日同时动工。
郑州2021年第一批20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涵盖新基建、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等多个重点领域。2020年,郑州还公布了1480个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在传统基础设施外,各地还全力进军新型基础设施。2020年7月,宁波印发《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通过实施100个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释放2000亿元投资,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将宁波打造成为全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城市。
1月7日,上海印发《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融入社区生活,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社区治理更加智慧、社区生活更有品质。
合肥市发布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泛在感知、高速连接、协同计算、智能决策、绿色安全、服务民生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内一流水平。
截至目前,几乎每个城市都发布了新基建建设实施方案,新基建无疑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的一条竞争激烈的新赛道。
03
青岛步子慢了,关键是要站在未来看现在
虽然青岛城镇化起步较早,但城镇化率并不算高。
截至2019年末,青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74.12%,不仅远远低于上海、深圳、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还低于南京、沈阳、武汉、长沙、杭州、苏州、大连、合肥、西安、郑州、成都等城市。
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在80%以上。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60%。青岛城镇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要达到南京(83.2%)的水平,即便不算全市常住人口每年的增量,也有近100万人将进入城市生活。
要承载这么多的人口,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但就目前而言,青岛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还远远不够。
来看几个关键指标。一个是道路。
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四维图新、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的2019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监测报告显示,青岛路网总体密度排名中国主要城市第26位,不仅低于深圳、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低于成都、杭州、福州、昆明、宁波、合肥、重庆、长沙、郑州、大连、武汉、南京、西安、长春、太原等城市。
2019年,青岛发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在强力突击下,青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奋起直追。预计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2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65.4公里,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前三位是广州1025.9、成都960、哈尔滨902.7);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2227.7公里,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第一位是哈尔滨4141);基本构建起以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为骨干,农村公路为基础,布局较合理、结构较完善、设施较齐全的公路网络。
但目前,青岛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仍然比较明显:市域内,东西向交通已经大为改善,但南北向仍然急需突破,1小时经济圈还无法很好地覆盖全域。
省域内,青岛与半岛城市群内其他地市的交通便利化程度仍然较低,通达烟台、威海、日照等地的时间较长,无法有效发挥青岛的辐射带动作用。
省域外,青岛的出省通道较少,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甚至毗邻的中原城市群之间都缺少快速通道,导致青岛与这些经济活跃区域的互动不足。
青岛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远见不够、前瞻性不足。100多年前,生活在前海一带的青岛人,不会想到,短短100多年后的青岛,会是今天这番模样。
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我们不能去苛责前人,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他们已经望得足够远。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走得足够远,以史为鉴也好,借鉴“他山之石”也好,我们有充分的参数与路径,最大程度避免短视带给城市的不可逆的影响和损失。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