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1月18日1版
百年青岛,一座信仰之城
青岛日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
全媒体多角度立体化呈现党的百年“信仰之路”
一个世纪,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回答彼时每一位爱国者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中国该向何处去”,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争引领人民,共同寻找、孕育信仰的火种,不断发展、壮大,终成燎原之势……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初始是微光,其后必将走向纷繁巨大。这句出自《庄子》的古语,曾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预备会议上,由毛泽东用以描摹党走过的革命风雨;曾经出现在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1956年为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所写的题词中;也曾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远大前程。它所概括浓缩的,是一个传承百年、不断用信仰创造奇迹的传奇故事。终成燎原之势的“火种”,正是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百年未变的红色初心。
当红色基因注入一座城市的精神血脉,所彰显的理想之光和信仰之力,就是这座城市中所有共产党人心中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的合集,它们同频共振,发出时代的先声,百年来坚定执着、闪耀光芒。
这是一座建置130周年的城市站在承前启后的百年历史新征程起点上的态度。带着这份坚定与光芒,回首峥嵘岁月,我们党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在青岛,从海岸路18号出发,他们用信仰的火炬点亮革命曙光,照亮历史的天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热血、生命与青春捍卫信仰,成为“最不知疲倦、无所畏惧和可靠的先进战士”。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疾呼:“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筚路蓝缕启山林,先辈之遗志已经实现。千秋伟业展宏图,百年恰是青春风华。
今天,我们回溯这百年风华中的青岛样貌,从最初的微光开始寻迹,重回历史现场,重访和重温百年党史中青岛的重要地标和传奇故事,探寻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青岛日报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栏,全媒体、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展示党的百年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我们愿与读者一起,回望这座城市的信仰之路,感怀信仰之力,并继续沿着它奋勇前行。
青岛日报2021年1月18日4版
在1924年1月1日的《胶澳日报》新年增刊上,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抨击北洋军阀政府勾结帝国主义祸国殃民罪行的发声铿锵有力,他说:“中国的和平统一和独立,除了被压迫的人民联合起来,一齐向本国军阀和外国强盗进攻以外,没有第二条生路。”在同一年的《十月》旬刊上,他以恳切的言语告诫工人:“被压迫的兄弟们,努力团结啊!我们要团结,才有力量;有力量然后才能与资本家抗争啊!”
此时的青岛,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工人阶级队伍日益成长壮大,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特有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组织性在自发斗争中不断显现。
青岛正置身于一场红色风暴的中心,准备迎接一座信仰之城精神觉醒的开端。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院内的雕塑。王雷 摄
觉醒,青岛掀起“风暴”
1923年,对于青岛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年份。4月,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受济南党组织派遣,到青岛宣传马克思主义,筹建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8月,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建立,隶属济南党组织领导,9月,中共青岛组在中国青年会附设模范小学(今湖南路51号)设立通讯联络点,年底,公立青岛国民小学教员、国民党党员延伯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青岛党组织建立后发展的第一名党员;与此同时,带有封建行会性质的四方机厂圣诞会被改造成青岛第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具有工会属性的团体……而这期间,中共一大代表、中共济南地委书记王尽美多次来青,与邓恩铭一起,投入到青岛党的工作和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中。
1923年的青岛,正如同里尔克诗中的描述:“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我挣脱自身,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1891年建置的青岛,在德、日殖民统治之下,大规模兴办工厂企业,同时民族工商业也在崛起,青岛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成长壮大,据粗略统计,至1922年,青岛工人总数已超过4万人,其中产业工人约占2万人左右。工人阶级已经形成青岛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
青岛的工人阶级在成长过程中造就了自身的特点: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因此反帝意识更强,思想觉悟更高。这其中,不得不提到四方机厂的工人,他们纷纷要求加入工会,秘密工会迅速组建起来。1923年加入工会的就达800余人,占到全厂工人总数的60%以上;青岛工人大部分在纱厂、码头以及四方工厂等铁路行业,又多居住在四方、沧口、东镇和码头附近,他们居住集中,易于联合,战斗力强;还有,他们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即墨、胶县、高密、日照等相邻地区的破产农民,与农民阶级是天然的革命同盟……
正是基于这些特点与优势,在自发斗争中他们所展现的革命力量,让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走进工厂、接触工人,优先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切都为青岛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阶级基础。
1923年,当参加了中共一大与二大的王尽美和邓恩铭在青岛与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任职的中共党员王象午等会合,正像是青岛小肖在纪实文学作品《策动》所描述的:“谁也不曾料到,这个仅有两名党员的中共青岛组很快就像磁石一样凝聚起巨大的力量,不及两年就在岛上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工运风暴!”青岛党组织的建立,给黑暗中的青岛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行动,发出百年“先声”
“我们今天的行动,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电影《建党伟业》中的这句台词,道出的是无数革命先辈誓死捍卫的理想与信念。
青岛党组织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1923年11月,邓恩铭与王象午商议在青岛设立书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渴求知识与真理的青岛读者的需要。通过团中央领导人邓中夏、刘仁静,邓恩铭和他的同事们与中央机关开办的上海书店、民智书店、泰东书店等联系,要求先寄书来,采取代售的办法,并请中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此后,邓恩铭与这些书店商妥,在青岛设立《胶澳日报》社、启新书社、青岛书店等三个代销处,代销的书刊包括:《向导》《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主义初步》等,不一而足。
在设立书刊代销处的同时,邓恩铭等人同时着手创办图书馆。1924年7月,邓恩铭起草了《山东青年图书馆简章》。“简章”规定图书馆的宗旨:“为节省经济,便利同人阅书,使同人在这小规模的图书馆内,得到相当有系统的智识。”馆内藏书的来源则是:“以励新学会存书,及王(尽美)邓(恩铭)二君与其他同人藏书为基础。”至1925年5月邓恩铭被捕,图书馆的工作不得不被迫停止。
思想、知识的储备与增长凝聚起更广大的革命力量。1925年2月,海岸路18号正式进入青岛红色风暴时间。正是在这里,青岛党组织领导了四方机厂二八大罢工,罢工一直坚持了9天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青岛党组织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政治性大罢工,它的影响力蜚声全国。
海岸路18号,原四方机厂职员宿舍,今天去到那里的人们仍可见近百年前的建筑原貌,砖木结构建筑,花岗石嵌角,厚重的蘑菇石墙基,墙上配以仿木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加装饰线条,外墙则以红色清水墙砖和米黄色墙面搭配,掩映着建筑物旁的绿色植被,形成“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的特有风貌。当年为便于开展党组织对四方机厂的工运工作,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象午谋到了四方机厂绘图员工作,他居住在院内9号,这里因此成为青岛党组织早期的秘密活动机关。
1925年,邓恩铭筹建四方日商纱厂支部时,被当局逮捕并被驱逐出境,急派青岛的李慰农正是在这里化名王伦,住在王象午的住处,继续组织和领导日商纱厂的工人运动,而这里与日商纱厂大康、内外棉、隆兴很近,最便于指挥。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院内的李慰农雕塑。
李慰农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这位“五四”时期的学生运动领袖,曾与蔡和森等人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三年后,他与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李维汉、王若飞等在巴黎西郊召开中国少年共产党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5年临危受命,李慰农领导的青岛罢工范围持续扩大,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群起声援,全国各地的工人也发声支持。大康资本家不得不与工人代表签订了九项复工条件。历时22天、闻名全国的青岛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取得重大胜利,而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胜利的取得亦成为这位正当而立之年年轻人的生命绝响,7月26日,李慰农在去小鲍岛召开秘密会议时被反动军警逮捕。敌人逼他供出“同党”,李慰农坦然应对:“青岛的工人全是我的同党!”三天后,他在团岛海滨的沙滩上被秘密杀害,热血汇入大海……
从百年德式建筑到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再到今天占地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党史纪念馆,海岸路18号见证了近百年前所有为美好未来而发出的先声。如今,这里展出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曾经壮烈的事迹,也时时刻刻警示着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献身,投入革命“洪流”
1930年,革命烈士刘谦初在狱中留给妻子张文秋一封家书:“我在临死之际,谨向最亲爱的母亲和亲爱的兄弟们告别,并向你紧握告别之手。希望你不要为我悲伤,希望你紧记住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
永诀之际,刘谦初将党比作母亲,叮嘱妻子听党的话。革命者无限的忠诚之心,永远回响。这亦是众多无名英雄先辈的共同心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不是英勇的口号,而是随时可以交付生命的共同守望的初心。
1924年,刘谦初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五卅惨案”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这位青岛平度田庄镇刘家庄走出来的年轻人,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之一。平度知务中心毕业后,参加高密县农民义勇军,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斗争。在北京燕京大学,他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参加革命活动,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
毕业后,刘谦初从北京南下广州,从上海再到江苏、福建,又回到山东,他以多地从事革命活动的经验,以齐鲁大学教员为职业掩护,秘密恢复和重建党组织,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青岛发动了持续40多天的大康、隆兴和富士等七大纱厂的总同盟大罢工,给反动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而就是这次行动,刘谦初遭叛徒告密,未能躲开密布的眼线,在济南车站被捕。
“无事不必苦忧愁,应把真理细探求。只有武器握在手,可把细水变洪流。”狱中的刘谦初写诗鼓励妻子张文秋,并为女儿起名思齐,让孩子记住齐鲁之地。然而,孩子从未见到父亲。原本经党组织营救,刘谦初改判无期,然而反动军阀韩复榘指使将所有在押政治犯一律枪决。1931年4月5日刘谦初、邓恩铭等优秀共产党员壮烈牺牲。
即使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刘谦初仍在战斗,他成立狱中党支部,向难友们讲述革命真理。他的忠诚、担当、坚守、情怀,永远留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他们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与刘谦初同为平度人的杨明斋,也将足迹踏遍山河,他16岁辍学务农。1901年辗转到海参崴做工谋生,边做工边读书,与在那里从事开矿、修路等繁重劳动的华工联系密切,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0年是杨明斋的人生高光时刻,以维金斯基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工作组到中国活动,杨明斋为小组成员,他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一年秋天,他回到山东,在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等会面,并到平度向乡亲宣传革命……在冰冷的纪年中,我们看到这位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曾经以笔为剑,批判复古思潮,参与制定我党反帝反封建纲领的革命者,却在1938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捕牺牲,直到1989年获彻底平反……
只有信仰笃定的人,才无惧毁谤,不畏牺牲,年逾五旬的杨明斋如此,24岁即英勇就义的周浩然也是如此。
少时投身革命洪流,24岁即英勇就义,周浩然是那个革命浪潮席卷的年代里,寻求国家与民族未来之路的青年人的缩影,闪烁着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仰的璀璨光芒。
如果是在今天,周浩然一定会成为炙手可热的年轻的作家,他的父亲周孚先是青岛著名律师,赴京读中学时,他既已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然而,当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波及青岛,群众示威游行时那慷慨激昂的情绪、声势壮阔的场面,在周浩然心里打下了深深烙印,种下了领导民众追求自由、光明的种子。加入青岛“左联”活动,撰写革命杂文,以文字为枪,直击敌人心脏,然而还不够,“我血性男儿,正宜荷戈,誓死为国,奋勇抗敌。”他弃笔从戎,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回到即墨,他成立了即墨县瓦戈庄国术训练所,并担任了即墨县抗日义勇军游击队的总负责人。1938年3月,他率领抗日义勇军伏击进犯日军,打响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极大鼓舞了人们的抗日士气。1939年9月12日傍晚,周浩然在西尖庄村组织秘密会议时,被叛徒姚士吾的部下发现告密,壮烈牺牲,年仅24岁。如今,依据周浩然遗作真迹和生平事迹精心设计打造的周浩然文化园,已成为一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人们在这里缅怀他热血而短暂的一生,无悔的青春和誓言是他留给这片土地的不朽的精神丰碑。
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智慧。伟大的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坚信信仰笃定者,必将在实践中不断聚合强大的力量,而一座拥有坚定信仰的城市,其美好未来便有了信仰支撑,实践的方向便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米荆玉 马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