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2月4日讯 “真是太方便了,一窗受理后,我们来社区办事,再也不用打听该到哪个窗口办理,也不用因为某个窗口的工作人员不在而来回跑了!”今年74岁的湛山街道盐城路社区居民郭亚琴提到社区服务大厅的变化,竖起了大拇指。
郭亚琴提到“一窗受理”,得益于青岛市民政局下发的《青岛市全面推行社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导城市社区打破传统条线式工作服务模式,改由综合服务窗口受理全部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民服务的整体素质,实现在社区办事也能‘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最多跑一次、办成想办事’的目标。”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处负责人李文敏说,各区市全面梳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逐项编制办事指南,对社区工作者进行政策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升培训,培养全面掌握各项社区工作职业技能的全科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训后进行全业务考核,对考核合格、上岗服务评价良好的全科社工,颁发“全科社工上岗资格考试”合格证,持证上岗。同时进一步完善与“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相配套的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来访接待、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真正使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对于“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带来的好处,湛山街道盐城路社区工作站站长雷建平有“一箩筐”话要说。“原来我们社区有党建、民政、计生、城管、综治、劳动保障六个业务办理窗口,每个窗口各有一名社工负责。由于每块工作专业性较强,因此当该窗口的社工要出门开会或者培训时,这项业务只能暂停办理。居民来办业务却找不到人,自然会有意见。”雷建平说,由综合服务窗口受理全部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后,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而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这样的改革也让他们“回归”到了主业。程丽丽原来是盐城路社区计生窗口的工作人员,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自己都被“捆在了窗口”上,很少有时间可以下沉到社区网格和居民家中。“现在综合窗口只需要两个人,我们剩余的人员全部到网格、到居民家里去开展自治活动,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帮助居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程丽丽说,这样一来,可以把工作前置,不等居民“找上门”,社工主动“去敲门”,为居民提供“零距离”的社区服务。
据李文敏介绍,目前,我市已在80%的城市社区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年底前,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