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19日讯 为加快解决河道水生态问题,推进全市河道修复,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保障全市河道形成稳定持续的地表径流,进一步改善提升水环境质量,日前青岛市水务管理局下发《青岛市加强河道生态补水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底,各区市建成区内所有重要河道,基本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实现长效化、高标准生态补水,打造河道水面景观,加强再生水回用,提高河道环境容量,消除水体黑臭现象,改善河道周边的人居环境。
《意见》中提出,在河道整治设计前应对河道现状进行针对性调查,充分论证河道补水的必要性,系统考虑河道空间形态修复;在设计时,根据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在满足补水条件且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河道的补水水源、补水量、补水点位及调控方案等,确保河道水体流动,保证河道景观效果。
根据河道生态补水量、水质等要求,并充分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扩建或提标改造,并配套建设生态补水泵站与管网,在出水达标的情况下优先排入河道,统筹解决河道补水的水质和水量问题。
按照“雨污分流、污水纳管、排放达标”的基本原则,推进河道截污及污染点源治理,对河道流域内的污水直排口进行截流改造,完善区域排水管网,彻底解决雨污混流问题。逐步建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河道补水的模式,由行业主管部门委托专业单位对河道补水统一运营管理。探索建立“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模式,由专业单位履行补水设施管理、运营、维护、调度及应急保障责任,在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形成连续景观水面和高标准的水生态环境。
建立跨区、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河道补水各项工作,解决多头多层管理、难以统一协调、互相推诿的问题。河道补水服务购买主体应明确考核标准,加强服务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与河道补水利用实际成本相适应的财政补贴机制,河道补水资金建议由财政资金予以保障。
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评估考核。采用信息化等手段,加强河道补水情况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置。建立河道补水评估机制,将河道补水情况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