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丽涛)
9月30日凌晨一点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原纪委书记、皮肤科主任医师于新江老人离世,享年93岁。于老的一生曾历经炮火,保家卫国,参加解放战争;退役后又选择从医,救死扶伤,如今走到生命终点,老人毅然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希望为眼科医学献一份力,为更多渴望光明的患者带去希望。
(二排右二为于新江)
战争年代为国淌血 和平年代救死扶伤
在家人的眼里,于老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1929年出生于山东文登,1947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年轻的于新江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中,曾先后参与了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以及淮海战役,后来在战场上被炸伤双手和双腿,因重伤离开了部队。
尽管身负重伤,但绝不向命运低头。1952年3月,曾在战场上当过卫生员的于新江被调入山东医学院文化补习班学习,第二年就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后顺利进入了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老人非常积极向上,从来没听他说过苦叫过累。”于老的儿媳薛伶告诉记者,由于在战场上被炸伤,于老的右手留下了残疾,腿上布满了伤痕,体内至今都有残留的弹片。因为在战场上见过太多伤残的画面,成为一名医生的念头一直埋在他心里。就算重重困难,也绝不后悔。战争年代,他能挺身而出,为国淌血;和平年代也能展现医者仁心,救死扶伤。
(于新江与导师和全科医生,二排右二为于新江)
从治病救人到器官捐献 他一辈子投身在医学事业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从医,于老一直将自己的医学事业放在首位。从医后的于老还曾将自己的伤情整理成医学资料,希望为医学研究献出一份力量。晚年时,于老曾不止一次向家人提到过器官捐献的事宜,不论是治病救人还是用于科研,他希望自己离开后能留下点什么。
今年5月,于老被查出胃癌晚期,由于年岁已高,病程发展较快,等因公在外的儿子儿媳匆匆赶回时,老人身体已十分虚弱。9月30日凌晨,于老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怀着悲痛的心情,儿子儿媳猛然想起老人生前的嘱托:器官捐献。
因公务常年派遣在国外的儿子儿媳对国内的捐献流程并不熟悉,情急之下联系到青岛市红十字会,在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开通了绿色捐献通道,才得以成功捐献。“也算是完成老人的遗愿吧。”于老生前常说,自己的这一生是极为满足的,打过仗、治过病、救过人,如果死后还能为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医学事业留下点什么,也是圆满的。
于老的大爱 将继续传承
“老人的捐献让我们很感动,这份爱心我们还要继续传承下去。”薛伶坦言,尽管器官捐献的宣传一直都有,但对于讲求入土为安的中国人来说,身后事还是较为避讳的话题。
在外多年,薛伶也一直没有拿定主意签署捐献志愿书。但如今看到老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表率,薛伶也坚定了成为捐献志愿者的决心。“不只是我们家里人,就连老人的朋友都表示要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薛伶说。
当薛伶和老公忙着料理于老身后事的同时,于老的眼角膜已经在青岛眼科医院红十字角膜库成功入库。“捐献者的大爱令我们感动,我们也会好好守护这份爱心,继续为眼科医学的发展助力。”青岛眼科医院红十字角膜库工作人员曹锐表示。
近年来器官捐献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捐献事业由一群人关注到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自愿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记者从青岛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目前,青岛市登记捐献志愿者6326名,已捐献遗体1124例,捐献角膜1816例,3600余名角膜致盲者因此重见光明;捐献器官1138例,救治器官衰竭者3000余名。
绿色通道24小时全年无休 开启器官捐献“青岛模式”
近年来,为积极推动器官捐献,全市红十字会系统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部、青岛眼科医院等单位密切配合,通过创建“大爱无疆”捐献者信息平台,开通捐献登记网上通道,在各大医疗机构设置“九月天使”爱心岗等,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办理捐献手续,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器官捐献“青岛模式”。
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建立了捐献绿色通道,全年24小时无休,建立工作群随时调度、及时化解有捐献意愿的群众关心的急难问题。定期组织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弘扬捐献者大爱义举,进一步实现捐献志愿者、登记机构、接收机构、缅怀机构、捐献者亲属信息共享,提高捐献登记接收质量和效率。
市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办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登记:
一是通过青岛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大爱无疆——奉献者信息化平台”进行线上登记。
二是携带身份证原件到就近的各区市红十字会现场办理。
三是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眼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大厅的“九月天使”爱心岗办理。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但总有这样一群捐献者,在去世后选择以器官捐献的方式将生命延续,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照亮人间,凝聚无私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