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丽涛 宁冠宇)
随着暑假的到来,在同学们开启快乐假期的同时,医院近视防控门诊也迎来了“火爆期”。不论是读书写字,还是看电视刷手机,长时间的用眼让不少同学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成了“近视眼”。
当前,近视人口的快速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到底如何有效进行近视防控,记者采访到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刘筱楠,为大家介绍如何正确进行近视防治。
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视力 近视防控关口前移
结合临床来看,刘筱楠认为儿童青少年近视产生的主要原因涉及教育过程、学习环境、学习用具和学生用眼行为等多个因素。在儿童青少年视觉发育期,高强度近距离用眼是造成整体人群中近视高发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用眼距离越近,时间越长,眼的负荷就越重,对眼睛的伤害也越大。
“建议每6个月检查1次视力状态,监测指标应包括用眼环境调查、视力、眼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调节、双眼视功能及其他必要的眼底检查。”刘筱楠告诉记者,对于大众而言,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加强高度近视管理,及时处理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是高度近视防控与管理的重点。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应早期开展基因遗传筛查,实现高度近视预防关口前移、临床早筛早诊,降低高度近视发病率。
户外活动经济有效 牢记“20-20-20”护眼法
对于近视的预防,刘筱楠表示最靠谱的方法还是减少高强度用眼、多开展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间与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呈显著相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最有效、最经济的近视防控方法。”刘筱楠建议每天户外阳光下活动不少于2小时,或者每周累计达到14小时。她强调,户外活动的关键是“户外”,而不是活动内容、方式和强度等。即便是阴天,户外活动也有视力保护效果。
对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刘筱楠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屏幕较大且分辨率较高的电子产品,并尽量远距离观看。建议的优先顺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最后为手机。观看电视时,眼睛应距离电视屏幕3米以上或6倍于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度。观看电脑时,眼睛离电脑屏幕的距离应大于50cm(约一臂远),观看手机的距离不小于40厘米。自觉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减少非学习目的的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
此外,刘筱楠还推荐了一个“20-20-20”护眼法。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要远眺20英尺,也就是6米以外的远处至少20秒,使眼睛能得到放松。
“护眼模式”并不护眼 减少近距离用眼是关键
如今很多电子产品纷纷推出了“护眼模式”,对很多家长也好奇,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开启“护眼模式”是否能对近视防控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此,刘筱楠表示,“护眼模式”并不会产生想象中的护眼效果,更不能防控近视发生。
“护眼模式”是通过调节手机屏幕的色温和亮度,把屏幕的光谱调到偏黄色的暖色系,减少屏幕发出的蓝光,让屏幕相对来说没那么刺眼。而手机等电子产品对于眼睛最大的伤害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产生的视疲劳。因此,手机等电子产品即便开启了“护眼模式”,但长时间使用,依然不能对近视防控产生效果。
最后,刘筱楠也提醒,当孩子反映看近清楚、看远模糊,或家长观察到孩子有眯眼视物、频繁眨眼、习惯性揉眼、皱眉、歪头视物等现象时,应及时带其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眼科检查,可选择通过散瞳验光查清楚远视储备,查明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作出精准诊断。如果确诊为近视,应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近视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