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围绕7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新兴产业链组织实施多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类项目
“强链计划”赋能,助力青企频创“首台套”
最近,青岛锐智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智智能”)董事长曹民智非常忙——他刚刚为阿联酋的食品加工厂发出了一台智能螺旋式蒸烤机,转头又要与来自俄罗斯等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洽谈。
智能螺旋式蒸烤机是锐智智能自主研发的大型食品加工设备,也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生产的该类设备。它不仅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对进口设备的超越,还大幅降低了价格,推动我国相关设备实现从“依赖进口”到“主动出口”的转变。
这台智能螺旋式蒸烤机是青岛实施“强链计划”结出的“硕果”。“强链”,顾名思义就是为产业链进行强化赋能。我市“强链计划”锚定高端装备和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以大手笔的科技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延长发展长板,也为新兴产业抢占赛道奠定了基础。
资金支持让企业创新“放手去干”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放大传统优势,需要研发赋能。尤其是对于食品加工设备而言,仿制没有前途、创新才是未来。在研发创新的支撑下,锐智智能从食品初级称重到食品精细分割再到食品深加工,正不断提升核心技术,推出更多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并逐步向全球输出着食品加工的“青岛方案”。
曹民智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之所以这么舍得在研发上投入,得益于科技资金的支持为他们扫除了发展的后顾之忧。“我们加大研发投入,获得科技项目支持,能够取得创新成果;有了科技资金支持,可以再拿来进行研发投入。这是一个以科技项目扶持为核心的良性循环。”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从该项目入选“强链计划”支持名单到研发设备投产上市,前后不过半年多时间。不仅刷新了青岛科技资金支持企业创新的效率,也是我市装备制造业换挡升级的有力见证。
获得“强链计划”支持的企业,不胜枚举。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承担的“智能混合动力自卸车的开发应用”项目,也是受益者之一。自卸车又称翻斗车,穿梭在城市大项目建设现场,是常见的工程运输车辆。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研发混合动力的自卸车是现阶段发展的刚需,但目前行业尚未有成熟的产品。
突破关键技术,需要投入研发资金。在“强链计划”300万元科技资金的撬动下,项目承担单位自筹了900万元配套资金,迅速开展了整车参数匹配及整车设计、电源系统设计、智能上装系统开发、智能网联化整车控制策略开发等工作。“在自筹资金到位之前,财政补贴资金为我们提供了研发的启动资金,这才让我们敢于‘放手去干’。”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轻型车产品线产品开发院HEV(混合动力电车)电控设计专业主管李连强介绍,“政府资金发挥撬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提高了研发效率。”
现在,该项目已在传统油车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国首辆混合动力自卸车的改制,并在试运行中完成了整车功能验证,证实了相关技术、系统、设备的可靠性,正加码推动智能混合动力车辆的全自主开发工作。
科技项目不会无缘无故地支持某个领域,一定要综合考量行业实际需求、产业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获得科技项目支持也是行业的“风向标”,能够对前瞻技术是否被市场接受作出预判。所以,获得了“强链计划”的支持,也相当于有了官方“背书”,让企业畅通研产供销的发展链条更有信心,自然能够更大胆地投入研发和生产。
正如李连强所说,通过组织“强链计划”这类科技项目,政府、企业能够把零散的科技资源集合起来,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领域的制约因素,针对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从而推动领域内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填平”从科研到产业的“死亡之谷”
产业化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体产业的过程,最终要生产出产品,体现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残酷的是,科研与产业的出发点有时并不相同,而且在转化过程中需要经过一次次放大试验、一个个试错环节,这些因素导致科研到产业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被称为“死亡之谷”。
再好的技术和成果,如果不能跨越“死亡之谷”,也无法走向市场,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在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与管理推进部副总经理于岗看来,“强链计划”的支持,就是在“填平”这道“死亡之谷”。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信芯微电子科技共同承担的“超高清显示器SoC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得到了“强链计划”的顶格支持。项目新研发的显示器主控芯片突破了系列核心技术,适用于中、高端显示器产品应用,具有支持全格式图像缩放处理及颜色增强、高动态对比度等先进画质处理功能,已于上个月完成流片。目前,相关芯片已全部通过功能调试,进入到整机开发阶段。
“芯片研发工作不仅前期投入巨大,流片、分装测试等每个环节都需要费用支撑。”于岗说,“在研发和调试环节,项目只有巨额投入没有盈利,这个阶段的发展多亏有科技项目的支持。”以“强链计划”为支撑,项目承担单位正加大研发投入,预计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开发出系列化芯片产品,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全面覆盖显示器产品的应用需求,实现芯片的大批量应用。
在这种具有颠覆性价值的硬科技领域,往往需要长期经历投入多于产出的阶段。同属于硬科技领域的“基于传感器阵列和人工智能系统的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也得到了“强链计划”的青睐。
“真金白银”的支持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海纳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研究院,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产学研共建模式研发并打造了针对特殊场景环境监测的分布式“传感器阵列+人工智能技术”新型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对复杂环境下气体成分的准确估计,实现了对环境监测的可管可控。目前,相关成果已在青岛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进行了示范应用。
对于相对传统的产业来说,产学研合作更是新时期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李臻的成果,就在“强链计划”的“撮合”下与赛特环球机械(青岛)有限公司实现了“双向奔赴”。双方合作开展纺纱全流程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在企业自主研发的粗细联合装置与筒纱智能包装物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等方法实现全生产链优化。让信息化贯穿传统纺纱生产各环节,该项目已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管控,智能化水平全国领先。
用智能化去升级传统产业链是发展的共识,但在李臻看来,如果没有项目的支持,仅靠企业自筹资金完成相关工作压力巨大,不仅研发进度缓慢,成果转化还极有可能因为资金不足而跌入“死亡之谷”。
近年来,以“强链计划”为代表,市科技局聚焦制造业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卡脖子”难题,围绕7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新兴产业链,组织实施了多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类项目,频频产出了全国“首个”“首次”“首台”等领行业之先的成果,有效促进了我市产业优化升级,极大提高了青岛参与科技竞争的主动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