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加快创新要素流通,青岛启动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

2023-09-06 06:31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享到:

加快创新要素流通,青岛启动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

打造“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和“全球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构建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新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技术要素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包括技术专利、科技成果、技术标准、技术文献、技术人才等,是科技创新的起点,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技术要素高效流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保障。

9月5日,青岛的技术要素市场迎来了关键发展节点——在青岛市科技局举办的发布仪式上,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暨半岛科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启动建设;青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同步启用,将加速青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市委常委、副市长,青岛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波出席相关活动。

基于青岛的发展基础与战略布局,这个特殊的“大市场”将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海洋领域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前沿技术高效转化;同时通过探索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建立起科技成果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新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平台将有效推动技术要素高效配置,促进以海洋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

突出青岛特色助力成果转化

顾名思义,技术要素市场就是买卖或交换技术要素的市场。理想状态下,在这个市场上,技术要素可以进行自由流通。而且,与实体买卖不同的是,这些要素可以一物多卖、反复利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共享”。

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必由之路。

我国高度重视技术要素市场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3178.52亿元,较“十一五”和“十二五”连续实现翻番,覆盖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紧贴市场需求、解决企业难题的新技术加速交易及流动,助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在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基本建立现代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和运行制度基本建立;科技部高度重视、持续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出构建互联互通的全国技术交易网络、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提升专业化服务效能,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应该看到,全国范围内,建设科技大市场的尝试不在少数。截至2021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类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421家。但这些机构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模式同质化,未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对青岛来说,最大的发展特色是海洋。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青岛将发展海洋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青岛就是要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俯瞰国家深海基地。

以海洋为突出优势和显著特色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是青岛作为创新型城市“第一梯队”加速融入全国技术交易网络、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有效尝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打造“全国新样板”“全球新节点”

技术商品是以信息状态存在的“脑力成果”,本身没有独立的物质形态,不可用一般商品对比手段衡量其质量,更不像一般商品那样容易鉴别,导致技术商品在参与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交易方式的多元性。

同理,技术要素市场常常无法如一般生产要素市场一样,在价值交换中完成“一锤子买卖”,而是涵盖了技术要素的产出、转化、扩散和应用的全过程。因此,相比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市场,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高、难度也大。

正因如此,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青岛定位明确,思路清晰——

紧抓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机遇,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愿景目标,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聚焦全市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与海洋新兴产业生成,立足青岛、服务山东、辐射全国、面向全球,建设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和“全球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

要打造引领全国的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记者自市科技局了解到,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要完善中心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政府搭台、市场配置、生态共建”的平台运营和交易组织模式,健全“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产业赋能”的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成果转化的发展模式,建成功能齐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显示度的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

要打造辐射全球的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放大中心平台作用,青岛要以深化高水平双向开放、内外循环为主线,发挥青岛沿黄沿海双枢纽,以及东向日韩、西向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位优势,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要素与产业资源,建成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的技术交易市场,构建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科技交流互动频繁的国际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生态,打造辐射全球的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

具体来看,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将构建“一网一厅”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提供技术交易、产业育孵、资源共享、科技服务、创新交流、金融赋能、技术经纪人培育等七大服务功能,着力推动海洋技术市场发育、提升创新创业能级。

其中,“一网”是指搭建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线上系统,拟设置交易大厅、资源共享、科技服务、交流合作、蓝色金融、数字展厅等主要板块,重点面向海洋领域提供“全在线”技术交易生态系统。“一厅”是指搭建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综合大厅,拟设置交易区、展示区、路演区、办公区、服务区、培训区六大功能区,重点面向海洋领域提供“一站式”线下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等服务。

加快建立现代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和运行制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26年,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将基本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海洋创新“朋友圈”进一步扩容,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多方协同推动成果转化的发展模式,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打破高校院所间的物理界限

高校院所是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重要的产出地,也是科技赋能经济发展可以挖掘的“富矿”。启动仪式现场,青岛成立了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域OTT”)。

在青岛市科技局的指导下,区域OTT由青岛协同创新研究院、半岛科创联盟联合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青岛高校,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模具行业协会、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等企业和行业协会发起成立。

区域OTT将依托青岛协同创新研究院设立一个核心技术转移办公室,依托市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打造一个线上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十个新兴产业领域建设分专家工作室,基于市场化机制招募不少于100名技术经纪人,面向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建立高质量科技成果库,打造万平方米成果孵化园区,设立亿元成果转化基金。

黄海所研发的“蓝钻一号”大型养殖围栏。

此外,区域OTT将建立起覆盖成果披露、筛选评估、培育增值、专利质量管理、市场推广、价值评估、谈判交易、转化落地全流程的标准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技术转移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征集企业技术需求、以利益驱动技术转移转化落地;建立技术经纪人市场化的技术转移项目利益分配机制,激发技术经纪人市场活力;整合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资源,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要素服务,助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立足青岛、对标国际,借鉴国外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模式,青岛创新性打破了单个高校、院所之间的物理界限,探索技术转移“资源共享、协同互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运作机制,以释放高校院所技术和人才活力,促进科技资源的综合集成和高效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整体效能,为区域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建设科技大市场青岛底气十足

不管是作为科技名城还是海洋名城,青岛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都底气十足,前景广阔。

青岛从顶层设计出发,建设了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为技术产权市场交易、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建设护航。技术交易市场作为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省、市各级层面的高度重视。市科技局出台“硕果计划”,从科技成果转化供给、需求、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共提出16条具体举措,为科技成果落地、先进技术“变现”打开了通路;在全国首创的“硕果金”政策,通过建立1.2亿元资金池,探索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的方式,支持孵化器持股孵化,为“硬科技”的发展扫除了资金障碍。

青岛已经建成相对完善的交易服务体系,畅通了技术转移转化链路。多年来,青岛系统推进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升级。2022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395亿元,完成涉海技术交易942项、成交额40.8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60亿元,同比增长99%。

近年来,我市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青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持续完善,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青岛产权交易所……这些平台不仅形成了信息渠道畅通、服务功能完备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还为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的建设筑牢了地基。“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将整体放大相关平台的既有优势,通过“做加法”推动我市技术交易相关服务资源实现耦合发展。

把握住技术和产业的“供”“需”两端,青岛正在重新缔造一座“双向奔赴”的技术转化桥梁。

集聚高端海洋创新资源,形成优质技术源头供给。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作为全国海洋创新策源地,青岛首先具备供给高质量海洋科技成果的“硬核实力”:青岛海洋科创平台林立,集聚了包括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在内的涉海知名高校、院所共45家,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0家,其中国家级11家、部级32家;青岛海洋科创人才加速集聚,拥有驻青涉海“两院”院士21人,吸引海洋人才约37万人,正全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人才战略支点;青岛海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近年来已获国家奖12项,连续十年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衍生大量技术交易需求。青岛市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其中,青岛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高标准建设“蓝色粮仓”,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创新发展,青岛北海造船接单量居世界船厂第六位,我国最大规模海上岸电项目完工装船。目前,青岛海洋新兴产业更是持续发展壮大。海工装备制造自主化水平持续提升,中海油青岛海工交付全国规模最大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蓝色药库”梯次产出,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已启动临床试验。

建设中的“青岛造”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

让技术要素能够自由流通、买卖,才能让科技成果加速找到“用武之地”,转化成生产力。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成立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青岛在全国范围内突出特色,努力蹚出一条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更行之有效的转化路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打造“全国新样板”“全球新节点”

聚焦全市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与海洋新兴产业生成,立足青岛、服务山东、辐射全国、面向全球,建设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和“全球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

■建成功能齐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显示度的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

■建成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的技术交易市场,构建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科技交流互动频繁的国际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生态,打造辐射全球的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

构建“一网一厅”线上线下服务体系

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将构建“一网一厅”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提供技术交易、产业育孵、资源共享、科技服务、创新交流、金融赋能、技术经纪人培育等七大服务功能,着力推动海洋技术市场发育、提升创新创业能级

■“一网”是指搭建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线上系统,拟设置交易大厅、资源共享、科技服务、交流合作、蓝色金融、数字展厅等主要板块,重点面向海洋领域提供“全在线”技术交易生态系统

■“一厅”是指搭建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综合大厅,拟设置交易区、展示区、路演区、办公区、服务区、培训区六大功能区,重点面向海洋领域提供“一站式”线下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等服务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