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率先发力 青岛“掘金”海洋数据

2024-10-14 06:48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享到:

前不久,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舟科技”)推出了新研发成果——新一代波浪传感器(HZ-WAVES-1A)。该产品采用了尖端感应技术,能够在极端海洋环境中准确测量波浪的高度、周期、方向等关键参数,且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耐腐蚀、抗风浪等海洋环境特点,确保数据采集的精准度和传输的稳定性。现在,这些探海“神器”已经在多个海域实现布放及应用。

在以海洋观测等为代表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青岛正接连迈出坚实步伐。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青岛重要的新兴产业,而海洋具有承载该产业的广泛应用场景。从资源勘探到港口安防,从水质监测到气候预测,一张“空天地海”一体化的通信网络让未来海洋发展拥有了无限可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青岛正前瞻布局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这一未来产业。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创新,青岛力图在传感器等硬件研制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软件开发上协同发力,“软硬兼施”,让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迸发出更加强劲的经济增长动能。

覆盖产业链

作为一个未来产业,业界对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参考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调研报告,该产业可以理解为:通过卫星遥感、声学探测、雷达监测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对海洋环境、资源、生态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

这意味着,用“趁手”的工具对海洋信息数据进行探测、观察、感知和收集,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海洋传感器等仪器设备是认识海洋的“眼睛”,是海洋环境信息感知的“神经元”,也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抓手”。

让看不见的海风精准可测、有数据可依,镭测创芯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突破了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打造出了多普勒激光雷达“中国芯”。前不久,其研制的测风激光雷达还获批了国家气象专用技术装备。

在相关领域,以镭测创芯为代表的青岛企业正在茁壮成长。海研电子、道万科技、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水德科技等是传感器领域的“带头”企业,卓建海洋、晨明海洋、南森海洋等仪器设备企业也已崭露头角,华航环境科技等海洋遥感探测企业发展迅猛。同时,在“无人”领域,罗博飞、森科特、澎湃海洋、飞马滨(青岛)智能科技等水下机器人企业,海舟科技、蔚海明祥等水下滑翔器企业,蓝海未来、华兴海洋等无人船企业各展所长……它们发挥各自科创优势,联合为青岛“织就”了一张海洋观测网络,源源不断地收集着海洋各类数据。

镭测创芯研发的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可为海上风资源勘测、海气边界层动力学研究及海洋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宝贵的剖面观测数据。

将收集到的信息“原汁原味”地传回地面,则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第二个关键环节。当前,该环节正向着无线宽带、宽覆盖、跨介质、网络化、全天候实时传输等方向发展,更加需要岸基移动通信、海上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水下无线通信等先进技术及海底电缆、路由设备5G网络等多种设备的密切配合。

在青岛,以汉缆股份为引领,汉缆海洋工程装备、海能特种电缆、华凯海洋科技等企业携手筑牢了海缆产业发展的“地基”。泰戈菲斯、声威海洋等企业专注于水声通信,杰瑞自动化、华箭科工创新科技等企业专注于卫星通信,佰才邦智能科技、海信移动通信等企业则专注于5G通信……这些企业为数据信息“上岸”打开了通路。

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才能最终实现应用。在这个领域,青岛企业也早已躬身入局。目前,励图高科、中海潮科技、彩虹鱼海洋科技(青岛)、中科曙光、青岛国实等企业都已具备整合、分析海洋大数据信息能力,为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例如,励图高科研发的iSEAPLAT智慧海洋产业互联网平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水产养殖、渔船渔港、海洋牧场、海洋预报、海洋生态、海洋航运、海洋工程等多个涉海领域的智慧化管理。

将海洋数据应用到更多行业,青岛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浩海科技主要从事卫星遥感、信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近海域空天地一体化预警监测系统研发;阅海信息、秀山移动测量、光流软件、地球软件等企业也围绕海洋测绘、生态环境监测、海洋水文气象信息服务、数值模拟预报和可视化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开发。

覆盖数据收集、传输、分析、应用等环节,青岛“硬核”企业串起了海洋电子信息的产业链,让这个充满挑战的未来产业有了更坚实的发展基座。

借力人工智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重塑生产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在海洋数据的处理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也日益成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提速的核心“法宝”。在海洋数据中“掘金”,青岛已逐步成为“破局者”。

根据中央网信办的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已有197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完成备案。其中,通用大模型显示出收敛趋势,而专注于行业的各类大模型愈加丰富。这意味着,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从服务于日常生活和办公的基础功能,进一步向着更广阔的行业应用场景延伸。

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今年上半年,青岛在国内率先发布“瀚海星云”大模型、“问海”预报大模型。“瀚海星云”是基于国产算力底座打造的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国产化人工智能大模型,以深度赋能前沿科学研究和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真正将人工智能从生活、办公等“浅层次”应用拓展到了产业发展、实体经济等“深层次”应用。“问海”则通过融合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和海洋动力学理论,以全球海洋再分析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结合窗口注意力机制算法,显式嵌入了大气对海洋的驱动作用、地形对海洋的约束作用以及海水运动的缓变特性,相较于数值预报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1000倍。这无疑展示了青岛在全国范围内抢占“人工智能+海洋”发展高地,推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等新赛道换挡提速的姿态。

借力人工智能实现海洋数据“变现”,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需要锚定明晰的应用场景,才能真正壮大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面向港口的智慧化需求,由山东港口集团、国实集团联合打造的海洋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建设中。在全国货种最全、吞吐量最大、作业形式最多样的港口进行“人工智能+”的尝试,该模型要提高港口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世界领先的依托港口的供应链大模型。

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发力,青岛今年还发布了全国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开创了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大模型领域发展的先河,也因此成为首个从政府层面提出发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城市。

青岛的发展底气来自数据、算力、算法这三大核心要素协同发力。数据方面,青岛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大数据存储体系,建成了全国首个海洋数据交易服务平台,能够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算力方面,青岛算力总规模超2300P,到2026年可达12000P;算法方面,青岛发挥崂山实验室虹吸效应,汇集国内顶尖团队,完成了具有1700亿参数规模的训练任务……青岛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喷涌”厚植了国产化、自主可控的技术“沃土”,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打牢了地基。

立足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叠加算力、算法、数据等领域的前沿技术长项,青岛以硬核设备做“躯干”、人工智能大模型做“大脑”,让“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已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