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对标“头部”园区 青岛怎样打造“科创高地”

2024-10-21 07:41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享到:

对标“头部”园区,青岛怎样打造“科创高地”

近年来,青岛多次组织队伍赴南京、西安、成都、重庆、杭州、宁波等地调研,汲取国内“第一阵营”园区和区域创新高地建设经验

走进西安高新区,扑面而来的是活力涌动的创新气息——

西安佰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干细胞品类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是该类产品全球最先进的生产线;西安联创生物医药孵化器获得技术经理人公司(机构)执业许可证,其全体工作人员“批量”获得技术经理人从业资格证,正摩拳擦掌地准备促进成果转化;而在嘉会坊里,一边是热闹的文创集市,一边是捧着咖啡沟通对接的创业者、企业家,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碰撞出全新活力……

这是记者日前跟随青岛市科技局一行前往西安高新区调研时看到的场景。作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产业高地,西安高新区称得上是全国高新区的“样板”之一,已经连续三年入围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前十名。

要发展,就要持续学习;学习的对象,自然是要锚定行业“头部”。近年来,以杭州未来科技城、南京秦淮硅巷、西安高新区、重庆成都联合建设的西部科学城、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国内“第一阵营”的园区和区域创新高地为目标,青岛市科技局多次组建队伍前往调研。

沉浸式感受这些区域发展的创新脉搏,青岛善鉴“他山之石”,巧琢“己身之玉”,高水平建设以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园区,摸索出一条通过推动跨区域协同提高城市创新效能的发展之路。

贯通顶层逻辑,实现高位统筹

9月19日,重庆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四川天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支持构建西部科学城重点产业专利池,降低专利许可交易和技术推广成本,加速专利产业化进程。

青岛市科技局“学习小队”前往调研时了解到,这样跨区域的“牵手”,过去几年在这里频频上演。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文支持包括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在内的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科技部等部委、川渝两省市联合印发相关意见,以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作为先行启动区,加快形成连片发展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带动成渝地区全面发展。顶层逻辑贯通后,融合发展成效显著。预计到2025年,西部科学城将有7000余家高企,研发投入占比超5%。

以西部科学城为代表,跨区域协同的创新高地逐渐成为全国先进地区的普遍选择。南京百家湖硅巷、秦淮硅巷,西安高新区内的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都具有鲜明的高位统筹、全面部署特点。

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张凯 摄

青岛市科技局到杭州调研时,当地负责人介绍,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杭州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内实行单独统计、单独规划,在市级层面对其土地指标给予一定倾斜;在全市考核指标等方面对城西科创大走廊减少限制。而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拥有“高配”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书记挂帅,采用“专挂结合”形式,专职人员与抽调挂职干部协调一体推进建设。

正因如此,这两条大走廊成为我国科创大走廊的“典范”。在杭州,调研一行人惊讶地看到,在城西科创大走廊东西向仅有39公里的范围内,阿里巴巴总部、VIVO全球AI总部、字节跳动等头部互联网企业比肩而立;在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内,总投资260亿元的甬江实验室正在打造世界级新材料创新策源地。

反观青岛高新区30余年的发展历程,经历过发展的高速期,也面临过转型的阵痛期。在自我反思调整、学习借鉴、消化创新之后,青岛也按照顶层布局“一盘棋”的思路,在发展新阶段构筑起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格局,创新性成立的“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由青岛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担任“一把手”。

通过调整领导班子和管理体制,青岛强化了对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统筹管理和协调职能,形成了能够跨行政区域调配资源的管理机构。全域发展高新区,用高新区成就青岛,通过建立高新区培育分园区,青岛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新区在行政区(市)全域覆盖,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两年上升7位,位列全国第13位。

另外,青岛也在积极把杭州、宁波的调研经验“变现”,如正在规划设计的青岛科创大走廊,涉及崂山区、李沧区两个行政区和蓝谷功能区,将推动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深度融合,一片高效转化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正加速隆起。

产业发展“抓重点”,形成科技群峰

位于西安高新区集贤产业园的天津鹏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基地内,现代化的生产厂房跃然眼前,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机器前紧张忙碌……

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的报道,该项目于去年7月投产,今年上半年就实现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这是因为,天津鹏翎是比亚迪的“供货商”。比亚迪在西安高新区投资的四大厂区全部建成,整车、电池、电子、零部件等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全面成型,带动区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壮大。

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西安高新区抓住了产业发展“重点”。今年前七个月,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五大主导产业产值超过2081亿元。

调研成都高新区的时候,青岛市科技局一行人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印象深刻。“为了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我们从2022年开始,计划五年推出总计3000亿元产业基金。”当地相关负责人说。

园区发展不能“撒芝麻盐”,而是要高度聚焦、突出优势产业特色。这条多次调研总结出来的经验,让青岛市科技局进一步完善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各有特色、互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各个园区围绕优势产业“各美其美”,初步形成了“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作为青岛国家高新区建设的“火车头”,胶州湾北部主园区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保障的“1+2+1”产业体系,康复大学、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此集聚。

发挥轨道交通装备这一国家先进制造集群核心优势,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高铁地铁整车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示范区内集聚了以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十几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让轨道车辆绝大部分核心技术实现了国产化。

位于崂山区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在虚拟现实产业的研发实力与产业集聚度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蓝色硅谷核心区集结了中国第一梯队的海洋科研机构,展示出了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德基因科技产业培育园区聚焦基因科技产业;莱西市新能源汽车培育园区推动了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通过聚焦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优势,各个园区形成了“科技群峰”,有效助力科技强市“主峰凸起”。

新科技“嵌入”老城区,推动产城融合

近几年,细心的青岛市民已经发现,位于延安三路109号的海珊制衣厂悄然挂上了“云芯产业园”的牌子;香港西路20号,毗邻太平角公园的历史建筑也摇身一变,成了春峰里·青岛数智都市产业园……

在“老城区”内,大量历史建筑散发“青岛味”的同时,也带来了闲置和老旧楼宇的再利用难题。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青岛市科技局鼓励“就地”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硬科技”和“软服务”相得益彰,盘活主城区存量载体,青岛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

通过科技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推动产城融合,在国内先进城市已有成熟的做法可借鉴。南京市的秦淮硅巷和百家湖硅巷、倍格硅巷·西安宏府大厦等,都是以科技赋能推动城市更新的园区“样板”,也是青岛市科技局调研的重点对象。

走进秦淮硅巷和百家湖硅巷,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有别于单纯的经济开发区和传统的科技园区、孵化器,更像是一个创新复合空间。其中,百家湖硅巷集聚西门子、爱立信等行业领军企业十余家以及同方知网、天辰礼达等相关企业3000余家,数字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秦淮硅巷落地华博精工、慧之友等重点项目,依托大项目“葡萄串效应”加速上下游企业集聚,园内电子信息、通航产业、智能制造、物联网等主导产业集聚度超70%。

西安宏府大厦原来是一家老式百货大楼,步入其中,能够发现这座矗立在市中心的建筑内部别有洞天:从琳琅满目的“网红”餐饮店、颇受年轻人追捧的“剧本杀”体验店,到座无虚席的创业咖啡厅,再到配套设施齐全、装修风格现代的孵化空间……这里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百货到“高颜值消费+高效能办公”商办综合体的转换。通过社会资本引入、业态服务植入,这里打造建设了集创业、办公、商业、美食、社交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成为全亚洲单体量第二大联合办公空间。

嘉会坊·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地处西安高新区早期工业建成区,以前是片不靠创新资源、不靠产业资源、不靠商业资源的“三不靠”地域。但近年来,通过设施更新、要素注入、功能打造和文化营造,这里已成为“科技+文创+商业+文旅”融合发展的城市新地标。漫步其中,樊登书店、喜马拉雅万物声等20余家文创机构令人目不暇接,200余家咖啡、潮饮等品牌商业店铺对年轻人充满吸引力,还有热闹的咖啡节、创客市集等商业活动“争奇斗艳”……构建“食住行游娱购”六位一体的生活闭环,嘉会坊推动商业、创业互为助力,建设成为双创氛围浓厚、兼具潮流和活力的特色街区。

西安高新区嘉会坊。耿婷婷 摄

在调研报告中,青岛市科技局这样总结此类园区的特点:它们脱胎于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双向互动,基于城市存量空间,通过对老厂区、老楼宇、老园区等低效载体更新改造,“嵌入式”植入一批创孵空间、产业社区、科创园区,有效突破老城区空间有限、创新不足、产能不济等发展瓶颈。

把这些经验转化成政策和举措,青岛市科技局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纷纷“冒头”,并通过导入新产业、新服务、新理念,为园区发展长久赋能。

集聚高能级平台,产学研要素齐全

今年8月,青岛市科技局一行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实地调研期间,最深刻的感受是,作为城市科创高地,这两片区域都是高能级创新平台的集聚区。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一行人看到,浙江省“超重力场”“极弱磁场”两项大科学装置正加码建设。作为城市创新策源地,该区域一共拥有1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市比重89%,5家省实验室、占全市比重50%。

以高能平台为引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领域,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实现产业增加值3464亿元、增速9.1%,远高于全市5.6%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39亿元、增速3.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贡献度达79%。

“这是全球新材料创新中心,聚焦高性能磁材料等未来材料持续产出先进成果,推动成果转化;这是全国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发展高地,引领城市智能经济发展;这是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这是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漫步在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内,当地负责人对区域内的科创平台如数家珍,它们连成了一片创新的“热带雨林”。

这里以仅有全市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市43%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5%的高等院校、45%的国家级人才、43%的省级人才,区域内高企数量已经突破1000家。这背后,是宁波市级财政重点支持科创平台建设,每年拨付各类资金5亿元,加上各区配套资金5亿元,以10亿元资金用于引进重大创新平台、产业平台等。

在成都高新区内,48个中试平台聚集工程师1175人,2023年以来累计服务954个中试项目,服务收入超6.6亿元,为前沿成果通向产业应用架起了桥梁;在西安高新区内,碑林产业带建构“城校(所)企”协同创新机制,建设骨骼智能验证中心等六大概念验证平台,构建了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

建设极具创新策源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要素齐全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是串起源头产出到产业落地的关键一招。前排城市这样的发展势头对青岛来说不可谓不触动。在这些方面,青岛还需要进一步从出台配套政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力,在高新区“一区多园”、科创大走廊等跨区域协同创新的主阵地上,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张凯 摄

学习先进地区经验,青岛也在持续加大科技资源投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再如,面向园区头部企业和重点企业推进实施园区培育计划,指导每个园区聚焦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聚焦1至2个头部企业,突出特色和头部。此外,青岛还面向园区实行“揭榜挂帅”机制,为园区企业的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牵线搭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

从顶层架构入手全域谋划,立足区域优势找准产业特色,以软性配套推进产城融合,搭建高能平台推动成果产出和落地,将先进地区建设科技园区的经验“简化”成这样一套逻辑,青岛正加码建设高新区“一区多园”、高水平谋划科创大走廊,促进跨区域协同,提高城市创新效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两条“典范”科创大走廊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作为城市创新策源地,该区域一共拥有1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市比重89%,5家省实验室、占全市比重50%;东西向仅有39公里的范围内,阿里巴巴总部、VIVO全球AI总部、字节跳动等头部互联网企业比肩而立

●以高能平台为引领,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领域,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实现产业增加值3464亿元、增速9.1%,远高于全市5.6%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39亿元、增速3.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贡献度达79%

●浙江省“超重力场”“极弱磁场”两项大科学装置正加码建设

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

●以仅有全市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市43%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5%的高等院校、45%的国家级人才、43%的省级人才,区域内高企数量已经突破1000家

●汇聚全球新材料创新中心、全国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发展高地、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宁波市级财政重点支持科创平台建设,每年拨付各类资金5亿元,加上各区配套资金5亿元,以10亿元资金用于引进重大创新平台、产业平台等

●总投资260亿元的甬江实验室正在打造世界级新材料创新策源地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