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市委书记见证,能源央企加速布局青岛

2024-11-12 15:06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绿色底色日益鲜明的青岛,正在成为新能源产业优质资源集聚的重要节点。

11月12日,能源央企中国能建领衔的“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联盟和新型储能联盟在青岛召开年度大会。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会议并致辞。

大会上,青岛市与中国能建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能建海洋能源研究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了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手打造推动海洋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向新向绿的发展浪潮中,能源央企对青岛青睐有加。

今年6月,三峡集团与青岛签署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此前的5月,三峡集团发布了山东青岛深远海4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相关招标公告。

位于即墨区鳌山湾附近的中电建海上光伏发电项目,目前也加速推进,陆上工程完成,海上主体施工即将进入施工高峰。向海追“光”、向海揽“风”,这些项目无一例外都是在向海洋要“蓝色动能”。这是青岛的禀赋所在,也是青岛吸引产业高端资源的魅力所在。

01

能源创新链落子新平台‍‍

新能源的发展,不仅需要新基建,也需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产业。

海洋科研上具备的绝对优势,是青岛聚合更多优质资源的强力磁石。这一点,在新能源产业的探索布局上也不例外。作为大会的重磅环节,中国能建海洋能源研究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团队成立的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从新能源基建项目到科创平台,这一创新中心的成立,开启了能源央企在青岛布局的新维度。

据介绍,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为推动海洋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服务青岛现代引领型海洋城市建设、践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成立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在李华军看来,先进高端的海洋装备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基础和强力支撑,新的发展形势,对海洋装备产业与技术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尤其是面向碳中和的绿色能源转型,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化石能源将从主体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再电气化将成为碳中和重要路径,可再生燃料将与零碳电力形成二次能源脱碳的重要组合。

以上这些方向,意味着海洋能源开发的重大工程需求。

面向未来,绿色智能海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将围绕海洋能源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产业技术问题三个维度,深入挖掘蓝海潜能。

创新中心将围绕深远海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拓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能源前沿技术,逐步搭建以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体系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科研体系,引领公司海洋能源业务的发展,塑造核心竞争力。

02

向绿路上的“蓝色动能”

能源转型是向绿而行的关键领域。作为产业大省、能源大省,山东在今年接连迎来能源结构深度变革的标志性节点。

11月4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0642.6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到46.9%,绿电历史性超过煤电(46.88%),成为山东的第一大电源。

今年上半年,山东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一亿千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省份。目前,山东的光伏、生物质、风电装机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五位。

青岛是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强龙头”。

今年上半年,全市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全市装机总量比重突破6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0%。

相对于西部省份来说,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结构向新进化上的先天基础不算优越。然而,青岛借助海洋禀赋加速布局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取得巨大的突破。

位于即墨区鳌山湾附近的中电建海上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02亿元,规划建设115万千瓦桩基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引进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储能、新能源研发等新能源产业链项目。

中电建即墨海上光伏项目陆上部分效果图

项目海上部分用海约3万亩,预计于2025年6月全部建成。年均可提供约19.2亿度发电量,年均产值约7.2亿元。

按照山东省能源部门统一部署,青岛新筛选5个海上风电场址,可装机规模1300万千瓦,三峡、华电、华能、大唐、中船等5家企业已启动选址或项目招标。

03

制造底蕴是底气‍

在海洋能源拓展上,青岛对能源央企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城市深厚的制造底蕴。

今年10月,国内综合性最强的第四代海上风电施工平台“港航平5”出港;

国内综合性最强的第四代海上风电施工平台“港航平5”

9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出港;

“黄海一号”

6月,国内新一代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船“蓝鲲01”交付……

“青岛造”海洋新能源海工“大国重器”名单持续刷新。

“我们和青岛的合作是多个维度的。”在10月23日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期间举行的新能源产业对接会上,华能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投资的‘黄海一号’海上光伏平台就是在青岛完成制造的。在海上新能源项目建设上,我们与来自青岛的天能重工、盘古智能等头部企业都有深度合作,也与青岛的科研资源开展了长期合作。”

青岛的不少企业,已经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成为重要的力量。

在国内布局了14个基地的天能重工,已经成为风电塔架的龙头,在海上风电领域落地多个项目。

盘古智能则是新能源产业高科技企业的代表。公司日前首发了风电液压偏航系统,以液压与电控一体化的创新技术为风电机组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保障,实现了从动力传输到精准控制的全面飞跃。今年年初,公司投入5000万元在泰国建厂。这也是青岛新能源领域的上市公司第一次海外建厂。

此外,本地另一家上市汉缆股份,可生产国内等级最高、长度最长的220KV高压海缆。

青岛资源禀赋和产业生态,也吸引着外资企业布局新能源产业。德枫丹(青岛)机械有限公司隶属世界500强企业蒂森克虏伯集团,为风力发电机生产高质量的叶片轴承和偏航轴承。同样来自德国的埃斯倍风电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掌握核心变桨驱动器技术,在变桨系统细分领域实现领跑

。科创、制造、基建,揽风、借光、逐绿,随着更多资源的涌入,青岛将打开未来能源更大的想象空间。

记者|杨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