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19日,青岛公示了2024年认定报备的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备案名单,共有1451家企业在列。根据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年底,青岛高企将突破8500家。
从2017年的2053家,到今年超过8000家,青岛高企数量7年间增长了四倍。
2023年,青岛高企总数为7920家;同一时期,全市企业数量约81.5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不到百分之一的高企,称得上是青岛企业创新发展的“金字塔尖”。
事实上,对地区发展来说,高企的数量也是衡量其科创活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纵观全国,城市高企数量排名与GDP排名基本呈正相关。GDP位列全国三强的上海、北京、深圳,高企数量排名前三位;广州、苏州、南京、武汉等高企数量快速增加的城市,其城市GDP排名也在不断进位。高企的产业分布,映射着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企的多与少、强与弱,也深刻影响着城市未来的竞争力。青岛高企的快速增长,也使得这个企业群体,成为青岛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01
“面”上提升: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
毋庸讳言,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青岛高企数量偏少,在全国排名并不靠前。
从产业发展上看,青岛一度错过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发展风口,没有培育出深圳、杭州等地那样信息化引领的头部企业,传统企业也没能抓住前几波信息化发展大潮改造升级。
但近年来,青岛在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上市高企等方面不断发力,科技企业群体持续壮大,高企数量不断增多。
来自青岛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2017年,青岛高企数量仅有2053家;到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8000。七年间,青岛高企以平均每年超29%的增速壮大着规模。
与数量提升趋势一致的是高企不断提高创新投入程度,提升发展“质量”。
青岛市科技局一份针对2022年全市高企发展情况的调查曾表明,该年度青岛高企从业人员总数超52万人,且超过23%的科技人员拥有高学历,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城市高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此外,青岛高企创办研发机构的数量超2200家;全市高企拥有有效专利超18万件,户均专利拥有量超27件。
高创新投入换取了高产出。统计显示,2022年,青岛全市高企主营业务收入已经逼近8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超6000亿元、高新技术收入超700亿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集聚迸发,正在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重塑地区发展格局。各个城市纷纷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抓住了“高新”,才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一次,青岛不能再错过,要进一步从点上分析,找出、放大高企在细分产业的引领作用,撬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未来。
02
“点”上画像:优势与发力点都很明显
高企分布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这8个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产业赛道,是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的缩影。
在青岛7920家高企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产业是绝对的“主力”,数量达3545家,占比从2017年的约31%持续增长,目前已接近45%。这与青岛制造业名城的气质相符。青岛以制造业起家,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些年来,青岛一直苦练内功,重塑制造业优势。在产业提速换挡、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内生动力,高企是重要引擎。
不论是海信、澳柯玛等“老牌”制造业企业,还是科捷智能等“入列”不久的新成员,都不约而同地把新技术、新工艺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抓手,推动着业务推陈出新,创新气质越来越足。
例如,以制造业“起家”的科捷智能,成立初主要生产交叉带分拣设备、堆垛机仓储设备和输送设备等物流业装备。近几年,其业务已经覆盖智能物流系统与智能制造装备,客户囊括了顺丰、德邦等大型快递物流集团以及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平台,成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高企分布领域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青岛产业结构的变迁。从全市高企细分产业占比上看,2017年到2023年间,随着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长板”不断延长,电子信息产业的占比下降了接近6个百分点;同时,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等产业的占比也在小范围下降。
这一方面说明青岛的产业优势愈发显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青岛来说,创新链条较长、成果转化路径复杂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目前尚未进入“爆发期”,应该成为下一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好在,随着高企总数增长,新兴产业、未来的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
其中,电子信息领域高企数量从415家增长到1135家,生物与新医药领域高企数量从196家增长到478家,新材料领域高企数量从297家增加到1263家,高技术服务领域高企数量从236家增长到812家。
03
找方向:梯次培育扩量提质
以科技创新这种“无形”资产撬动实体经济发展,高企是“趁手”的工具,正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或全要素生产率驱动。
近年来,青岛出台“沃土计划”,打造“科小-高企-上市高企”的梯次培育体系,为科技企业发展厚植了创新沃土。
找到下一步发力方向,还要清晰认识到,青岛近8000家的高企数量与前排副省级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深圳2.47万家、杭州1.5万家、武汉1.45万家、广州1.3万家、成都1.3万家、西安1.25万家、南京1万家。
不久前出台的《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科技型企业数量翻一番,对以高企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期待。立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青岛正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当前,在高企认定方面,青岛为高企申报、认定实现全流程“贴身”护航。对首次认定的高企,青岛给予最高10万元奖补,对再次认定的高企给予最高5万元奖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企。
青岛以更大力度支持龙头高企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创新引领能力。
高企的多与少、强与弱,决定了城市未来的竞争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上市高企梯次发展,垒成创新引领发展的“金字塔”,就是为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筑牢地基。
随着高企这个中坚力量的扩容提质,青岛正在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进入新赛道、未来产业照进现实。
记者|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