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大省挑大梁·青岛走在前 | ​改革赋能,青岛国企勇当创新发展排头兵

2024-12-02 07:10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享到:

前10个月,市直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3.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项列支科技创新资金,近三年年均拨付5亿元

改革赋能,青岛国企勇当创新发展排头兵

深化改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背景之下,愈发需要国资国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尤其是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中锻造形成的当下,青岛国资国企更要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坚持创新驱动、改革赋能,努力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

从阶段数据中观“形”察“势”,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之潮,正在青岛国资国企澎湃涌动——

市国资委发挥国有资本预算资金引导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近三年年均拨付资金5亿元。今年1至10月份,市直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3.6%。

各级国企加大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力度,仅市直企业就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0多个,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卡点堵点,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去年合作项目达197项。

青岛国资发挥稳增长政策落实“杠杆”力量,围绕科技创新攻关等“国之所需”担纲“领投”,目前市直企业管理基金中有23支基金投资33亿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提供资本支撑。

国资国企,心怀“国之大者”,要构筑城市能级跃迁新支点,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需要体系化、系统化提升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工作水平。

11月30日召开的青岛市市直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通报了《青岛市国资委关于深入推动市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2024-2028年)》起草情况。《行动计划》明确了五个目标、七项重点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将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赋能,进一步强化市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青岛国资国企锚定目标,勇当创新发展排头兵,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全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技强市战略部署中走在前、作表率。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攻坚聚力

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是企业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所在。国有企业更要“走在前、挑大梁”,尊重前沿技术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技术迭代和应用,以实打实的技术创新、生产实践彰显创新主体地位。

青啤集团依托酿酒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技术进步,在菌种研究、风味调控、低碳酿造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持续深耕,行业唯一四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集团投资6亿元打造生物发酵领域国际一流研究中心,近期将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酿酒领域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能力。

青啤对创新的探索不止于此。“绿色智造”理念已贯穿产业全链条。拥有121年历史的青岛啤酒一厂,点亮全球首家食品饮料行业“可持续灯塔工厂”;以智能制造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3大采购平台及8个数字化项目,青啤集团“链动”上游54类物料的460家供应商,实现全过程无人化操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数字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加快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澳柯玛集团实施“互联网+全冷链”战略,推动全产业链数实融合,对内打通研、产、采、销、服全流程数字化,形成整体协同高效运营模式,供应链业务整体提效30%,流程效率提升50%以上;对外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应用场景为核心进行数字化赋能,推出“冷链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链接客户1000余家,为有温度需求的客户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

城发集团在重庆路快速路建设中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压缩工期近6个月,该案例荣获全国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特等奖。

华通集团强化自主创新,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领域上不断突破,完成7省16地市38家企业数据资源入表工作。

青岛地铁集团在6号线建成全国首条自主运行系统线路,故障率降低15%,年节约成本超8700万元。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海信集团通过对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基于自有的千万级别高质量图文数据自主研发了“星海”大模型,通过基座模型赋能智能家电、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医疗等诸多领域,加快形成面向未来发展的增长引擎。

推动创新要素聚集,激发活力

于国企而言,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所需,也是生存所需,要以科技创新的突破,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城市发展战略的功能价值。

头顶是汪洋大海,周围是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建设面临着一系列世界级挑战。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青岛国信集团加强与国际隧协,挪威、日本等隧道强国的交流沟通,整合联动国内顶尖专家资源,建立了隧道领域国家、省、市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青岛市领军人才团队及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基地等机构,实现了产学研用纵深融合。

青岛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青岛水务集团积极推进淡化海水作为增量水源,参编国家标准,首次提出我国海水淡化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形成全国首个可复制推广的海水淡化运维管理体系,同时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无论是加强技术攻关,还是促进产学研合作,都需要用好政策、用活资金、用力协作。眼下,市国资委正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赋能,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完善激励体系。市国资委综合运用利润加回、奖励加分、考核晋级、精神激励等方式,打好政策组合拳,能给尽给、能用尽用,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实施科研人员分红不受工资总额限制、科研攻关团队工资总额单列等系列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薪酬分配向科技人员、科技型企业倾斜,提高国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部分重点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

强化资金保障。发挥预算保障作用,将研发投入资金纳入年初企业预算,刚性保障研发投入增幅不低于营业收入增幅。发挥国有资本预算资金引导作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专项列支科技创新资金,支持集成电路、养殖工船、高端化工等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近三年年均拨付资金5亿元。1至10月份,市直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3.6%。

加强部门协同。注重与市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凝聚力量促进央地合作,成功举办“企地共建·走进青岛”“青岛市央地合作(北京)推介会”,为深化青岛与央企、省企创新合作搭建平台;促进国企民企合作,组织多场国企走进民企、民企走进国企对接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青岛国企行”对接活动等,在产交所设立市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布专区,为国企民企合作搭建多样化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市直企业走进驻青高校和科研机构专题调研,深化双方合作,去年全年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项目达197项。

推动城市产业焕新,形成合力

科技创新需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支持。国有资本肩负着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使命,理应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国企“领衔”,打造创新要素聚集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海发集团建设5G高新视频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12项关键技术攻关,32项产品实现市场化推广,在省财政厅对共同体2023年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国实集团联合海大等30余家单位组建海洋物联网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加快培育“海洋物联网”科技领军“链主”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国企“逐新”,建设运营专业园区,引进产业链创新链龙头企业。城投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集成电路先进装备园,首期引进半导体装备制造领域头部企业,储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6家。海发集团投资16.4亿元建设海创中心,引进京东方(青岛)创新中心、国星宇航卫星智造中心等产业项目,助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国资“领投”,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市直企业管理的基金中有23支基金投资33亿元,支持思锐智能、以萨科技等6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当前,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诸如如何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体系化系统化提升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市国资委起草了《青岛市国资委关于深入推动市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2024-2028年)(征求意见稿)》,《行动计划》明确五个目标、七项重点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

其中,到2028年,在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在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28年,重点制造类市直企业研发强度力争达到全国同行业优秀水平;争取在研发平台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力争超过60家;争取在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培育引进上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重点行业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2028年重点行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争取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取得明显成效,打造1-2家科技创新联合体示范样板,培育储备10家以上科技创新联合体;争取在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上取得明显成效,拥有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200家。

体系化建设、系统化提升、清单化推进、做好容错管理……青岛国资国企将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聚力落实中,推动科技创新从“有形”到“有效”,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见习记者 王奕宁)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