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2月21日讯 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锚定建设立足青岛、面向山东的特色新型高端智库目标,积极围绕中心、聚焦重点、服务大局,持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2024年度,青岛统战智库共有152期资政成果进入省市领导决策,为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与高质量的策略支持,为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贡献了统战力量。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上合示范区在面向上合国家的涉外法治探索方面成效突出,具有“一带一路”国际新平台的独特“国之重任”优势,中国—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的高端平台优势和自身广集人才、多方联动形成的涉外法治成绩卓著优势。专家建议充分挖掘独特优势,打造面向上合国家的涉外法治建设先行区,助力青岛涉外法制建设、提升涉外法治能力。
为推动青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发展,专家建议通过打通政策渠道确保政策进企落地,凝聚创新人才提高使用效率,释放科教资源提升成果转化率,完善金融科技生态,以及扶持本土企业打造青岛特色品牌,促进科技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基础良好,但目前同城化处于起步阶段,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福利、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专家就如何解决青岛都市圈建设的关键问题,调研广州、深圳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经验做法,提出搭建跨市协作机制和平台,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同城化等加快青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意见建议。
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释放出深化大开放、拓展大招商的强烈信号。专家围绕重点解决青岛招商引资痛点、难点问题,就如何把牢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提出加强顶层设计、适度收缩战线、招育并举激活存量、改革考核评价管理制度、优化生态等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专家针对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围绕重点产业链主培育准龙头企业,组建“民营企业产业联盟和发展共同体”完善产业链配套,“靶向招商”提升招新引强新成效,金融助企赋能解决融资难题,借力蓝色金融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海洋强市战略,以及加快科技创新赋能步伐等对策建议。
加快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专家建议青岛紧抓“蓝色粮仓”转型发展机遇,探索开发海洋食物新空间、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实施“蓝色粮仓”新空间梯次开发战略,以高价值新品种增养殖为核心培育“蓝色食物”新兴产业链,围绕主要产业(业态)聚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陆海统筹打造“蓝色粮仓”产业园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举措,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国“蓝色粮仓”转型发展提供引领示范。
青岛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必将引领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专家围绕我市深远海养殖开展专题调研,针对性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规划,贯彻实施“深蓝种业”培育行动,加强深远海养殖品种筛选和培育,建立健全我市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保障水平等建议。
我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重大机遇期。专家针对突破蓝色金融创新发展瓶颈,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借鉴深圳发展蓝色金融成功经验统筹和规划引领青岛蓝色金融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健全完善政策性评估担保和海洋保险保障功能,强化财政政策对蓝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组建青岛蓝色金融研究院,高标准搭建三大资源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青岛最突出的特色优势。专家重点围绕破解青岛市海洋产业目前存在的痛点、难点,就如何找准突破点,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提出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龙头突破壮大海洋企业主体,加快引才用才突破打造充满活力的海洋人才高地,加快机制创新突破构建有利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创生态等针对性建议。
青岛大力发展“养殖工船”深远海装备型海洋牧场新模式,作为全国深远海养殖渔业现代化示范样本,领航我国深远海养殖。专家深入调研,提出优化深远海养殖空间布局,健全管理制度,强化人才、资金、政策扶持,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渔业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等加快发展深远海装备型海洋牧场产业,助推青岛形成“耕海牧渔”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创新药研发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受成本高、临床试验耗费时间长等因素影响,药企研发活动逐渐向研发外包转移,由此产生的医药合同研发机构作用愈发突出。专家建议我市推进医药合同研发机构平台建设,建链补链强链促进医药服务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发展,科学合理引进、激励科研人才,建立企业创新联合体并共享关键技术攻关,以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在低空经济领域,拥有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的较好基础,具备加快发展条件。专家针对性提出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前瞻布局eVTOL产业,学习四川、海南等地先进经验完善空域管理制度,区域协同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低空经济人才高地发挥人才集聚效能,培育“低空+”应用场景,持续加强产业生态建设等推动我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专家建议将山东大学国家科技园区青岛园区的规划建设,列入山东大学与青岛校地合作重要内容,作为山东大学(青岛)服务青岛的新载体;以青岛校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和青岛金融资本集聚的双重优势推动创业园和产业园双园并进,实现山大系科技项目、校友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发挥科研优势特色,以山东大学美谷生物项目为核心规划建设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园区。
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新赛道”。我市在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已初步建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发展基础较好。专家就推动我市CGT产业加快发展,提出用好用足现有优势,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建设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本土产品临床和上市的政策支持,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服务,建实建强建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等建议。
红海危机致使多家国际航运巨头暂停集装箱船在红海及其毗连海域航行,给我市运输服务贸易带来航线成本攀升、仓位紧张、价格下降等不利影响。专家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全面开展调研评估,建立市场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形势研判;加大协调力度,通过船只提速、优化船期、新增航线等措施提升运力;多举措指导、支持企业提高出口发运计划准确度,提升运转效能;加强沟通协作,发挥中欧班列作用应对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组织灵活、贴近群众、反应迅速,已成为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专家就我市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目前面临的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队伍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深入调研,提出从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培训力度、破解装备不足难题等方面入手,加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住宅楼内装修安全问题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难看见、难摸着,需要进行全过程监管应对。我市住宅楼内装修领域缺少精准监管的法律依据,管理较粗放。专家根据青岛实际,提出强化政策统筹、创新监管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排查摸底等应对策略和工作建议。
低空应急救援反应快速、灵活、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适用于复杂地形、环境的救援行动。青岛城市建设特色及发展趋势使得应急救援工作面临更多挑战。专家调研青岛突发事件救援情况,针对性提出构建救援体系,建立设备仓储网络,更新升级设备、技术等推进我市低空应急救援智能化发展的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电梯应用愈发广泛,安全问题日渐题凸显。因设备老化、维保不到位、使用不当及不文明乘梯行为引发的乘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专家建议有序推动加装电梯智慧监测装置,逐渐实现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监管,从技术措施上防范电梯乘用风险,提升电梯安全监测智慧化水平。
发展商业陪诊就医服务对解决特殊群体独自就医困难,打通我市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市商业陪诊就医服务在服务机制、队伍建设及价格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专家建议完善市场化机制,建立从业准入退出制度,规范服务行为、价格行为,强化多方联合协作,以促进商业陪诊就医服务市场良性发展。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我市海洋博物馆历史悠久、种类齐全,延续了城市文脉,也为促进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力量。但随着海洋文旅新业态的蓬勃发展,逐渐呈现一定的局限性。专家建议在现有博物馆资源基础上,围绕城市特色、旅游产品、消费热点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和统一管理,打造海洋特色博物馆生态圈,提升我市海洋城市影响力。
邮轮产业融合多领域多业态,能够有力拉动经济发展。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大力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窗口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专家深入调研,提出发挥国企在邮轮旅游产业中的四梁八柱作用,着力加快邮轮母港区建设、提升运营服务品质、拓展航线,开拓邮轮国际航运贸易市场的建议。
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城市和战略要地,是海军多个兵种诞生、发展的“摇篮”,也是海军历史上盛大活动首选地,其“海军城”称号逐渐为社会所公认。专家建议结合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时机,深挖整合海军文化资源,做大做实青岛“海军城”城市品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
康养旅居作为文旅产业新业态兼具康养与文旅功能,发展时机成熟、前景广阔。专家调研我市康养旅居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充分利用和挖掘青岛康养旅居资源,着力加强政策引导、产业融合、品牌打造,加快青岛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建设,以康养旅居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青岛是全国首批、省内唯一实施外籍人员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口岸城市,拥有机场、港口“双通道”,具有发展入境游市场的优势。专家建议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通过丰富产品供给,塑造文旅IP,优化服务,提升品质,协作扩容等举措,接住国际流量,发展入境游市场。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我市农业生产总体“稳步向好”,但支柱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需谨防全年“高开低走”趋势发生。针对我市农业生产存在的弱势短板继续走低形势,专家建议可通过摸实情分类施策、增强抗灾能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助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等举措,提质效增动能,巩固增强向好态势。
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性质态。数字游民经济作为数字经济新产业类型,正在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新兴力量。专家就招引吸纳数字游民群体,打造我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赛道,助力加快乡村高质量发展,针对性提出完善设施场景建设、强化交流互鉴、推动业态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
2023年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有所提升,实现增加值110.5亿元,增速5.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但增速仍低于全省平均。专家调研我市现代高效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大支撑行业发展现状,就如何加快培育现代高效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紧盯指标,精准调控,因时因地更新品种,建设专业化队伍等建议。
乡村民宿带给游客多元化的休闲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住宿难、住宿贵”的缺憾,正在成为国内游的新宠,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专家调研我市民宿房屋安全及合规经营情况,借鉴浙江等地做法,建议从建机制、重监管、优流程、强保障等方面着手,守牢安全底线,推动我市乡村民宿业健康有序发展。
我市种业蓬勃发展,整体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具有打造“国际种业之都”的优势。专家提出全面对标“种业4.0”,创新模式、引育人才、集聚产业、强化监管,多措并举提高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带动能力,加强种业品牌及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高质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种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