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即使一胎平安的,二胎发生溶血的风险仍会增大
除了黄疸、贫血,还会导致宝宝脑损伤死亡
徐女士已经生过一个健康的宝宝了,生二胎对她来说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情,可正因为太相信自己生孩子的经验,偷懒省去了产前抗体筛查的检查,让她的二胎宝宝差点丧了命。
好在抢救非常及时,又在重症监护室挺过了一个月时间,昨天,徐女士的二胎宝宝总算康复出院了。
给孩子换了4次熊猫血
才保住性命
11月14日,徐女士的二胎宝宝如愿降生了,这原本是一个让一家人都开开兴兴的日子,可接下来的十万危急却让徐女士和医务人员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为徐女士接生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医生,用肉眼就发现生下来的宝宝不对劲——孩子全身皮肤非常苍白,呼吸急促。
孩子紧急转送到了新生儿科抢救。进一步检查发现,孩子肝脾肿大,再观察皮肤,已开始逐渐变黄。
“这应该是发生新生儿溶血了。”王春林主任判断道。于是医生马上给徐女士测血型,果然是B型Rh(D)阴性,抗体筛查阳性(抗D),而孩子血型是A型Rh(D)阳性,红细胞已被抗致敏,诊断很快就明确了下来——这是重度Rh新生儿溶血病,需要马上全面处置,否则孩子随时会没命。
医院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各项急救措施有条不紊地展开——用“蓝光”照光退黄,输入白蛋白、丙球等。
但这一切只能缓解症状,王春林心里清楚,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给宝宝换血,而且要有足够多的Rh(D)阴性“熊猫血”才能有效阻断宝宝病情的恶化,并赢得一线生机。
这时候已是11月14日的深夜了,王春林给输血科主任谢珏紧急打了电话求助,谢珏主任同样争分夺秒地为孩子协调联系熊猫血。
可因为Rh(D)阴性血型人群太少,为血源的供给增加了难度,直至次日晚上10点左右,省中心血站的Rh(D)阴性的“熊猫血”才送到病房。
一直盼着救命血的小宝宝躺在床上,他那细小的左右臂上已插上了动、静脉通路管子。新生儿科医生、叶娟护士长穿着隔离衣,戴着口罩、帽子,接到珍贵的血液后,立即着手开始换血。
换血正式开始,速度的把控特别有讲究,“如果换血速度太快,孩子的心功能承受不了,如果速度太慢,却有可能形成血栓。”王春林说,换血过程中的血压一旦波动,就会导致肠黏膜细胞坏死,必须要有走钢丝绳般技巧和控制。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宝宝共换血两次,每次都花费2个多小时,一共换了1000ml的血液,相当于给这个新生儿全身血换了4遍。最后监测到,经皮胆红素值由换血前的21.2mg/dl下降到换血后的16.8mg/dl,血红蛋白从60g/L回升至161g/L。说明这个换血治疗效果明显,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有过生育的徐女士
为什么二胎会碰上险情
谢珏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新生儿溶血病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发病率并不低,大约有4%的概率发病。孩子之所以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那都是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
相比ABO新生儿溶血病,徐女士的宝宝是Rh新生儿溶血病,不但需要换的血液稀有,而且本身疾病也比普通的溶血病进展更快,黄疸、贫血、肝脾肿大和胆红素脑病的相关症状也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导致脑损伤,再严重一些,就是死胎了。
“一般在怀孕中后期的时候,都会做检查,发现问题时,可以给妈妈注射免疫球蛋白做阻断,能让病情减轻。”谢珏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这种毛病可以做到早检测、早预防、早治疗。
一项简单产前检查就能大大减少宝宝患病风险,专家提醒,怀孕的妈妈们千万别偷懒,省略了这项检查。
而徐女士在生一胎时没有发现问题,想当然的认为二胎同样健康,可她并不知道,Rh新生儿溶血病往往发生在第二胎以及之后出生的孩子身上。(记者 张苗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