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女记者因调查报道被“例行查房” 谁该为这场闹剧负责?

2018-11-21 17:08 来源:侠客岛
分享到:

泉州的“碳九污染事件”余波未消,当地却又搞了一出闹剧:深夜警察闯入酒店,对媒体采访报道的记者进行“例行检查”。

最新的消息是,经泉州市公安局党委研究决定,对相关人员作出以下处理:责成泉港公安分局副局长、山腰派出所所长陈宾阳同志向市公安局党委作深刻检讨;责令泉港公安分局山腰派出所民警陈华山同志停职检查。

泉州市公安局在通报最后还指出,“感谢媒体和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监督”。

监督

监督,本质上代表着对权力的一种制约。

舆论监督,作为我国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新闻媒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不过,即便是中央领导多次对新闻舆论监督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不少地方和部分领导依然把舆论监督看成是“找茬”“挑刺”“,“能躲就躲,能蒙就蒙,能瞒就瞒”,有时甚至还会使一些“小动作”。

此次事件的主人公《财新周刊》记者周辰的经历,无疑就是上述现象的生动写照。

11月4日,在福建碳九泄漏事件后,周辰动身赶往现场。11日白天,在试图采访事发地南埔镇镇长时,镇长以“很忙”为由拒绝采访,有腰挂执法记录仪的人员上前阻止她拍照,并表示采访要通过宣传部门统一组织,不能擅自进行。同时,这些人还时不时地用手机对她拍照。

当晚,重头戏来了。根据周辰的自述文,先是有泉港区宣传部的官员提出为她安排住所,“要不你也来这边住吧,我们还是管饭的”。被拒绝后,该官员又邀请周辰到其所住的酒店楼下与宣传部长见面,并表示可以送她离开,又被周辰委婉拒绝。

于是晚上11点,在周辰上床后,房门突然被房卡刷开,四名穿着警察制服的男子进入房内,自称是派出所的,勒令她拿出身份证查验,随后一名光头警察又让身旁的两个协警,搜查卫生间和窗台,看是否有其他人员藏身。检查期间未出示任何证件和证明文件。

在警察离开后,周辰接到酒店打来的致歉电话,对方透露警察直接命令前台把周辰房间的房卡给他们,并没有例行检查更多的房间。

这个闹剧,被周辰在微信朋友圈戏称为“抓嫖”。结果一下子朋友圈几个记者同行和环保志愿者都纷纷讲述了自己被“抓嫖”的经历。周辰这下子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地方都是“抓嫖”老手了,并且不止抓男的。

真相

欺下者必瞒上。

发生了有害物质泄露、环境污染事件,舆论高度关注,当地民众肯定也还在担惊受怕之中,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是应该集中一切精力消除污染,还是节外生枝地深夜闯入一个报道此事的记者房间?

这样的做派,甚至会给当地政府前期的许多工作蒙尘。由这种行为,人们会生出许多合理质疑:当地在担忧什么?是此前的官方通报隐瞒了什么吗?此前通报里承诺的“将对涉及的企业人员、公职人员等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落实起来会否打折扣?

本次碳九事件,源于11月4日凌晨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执行碳九装船作业时,在泉港肖厝海域发生的泄漏。但泉州市政府的正式通报出现在11月8日,距离事件已经过去了好几天。

尽管事件发生后,当地电视台在6日发布消息称,泉港区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各项空气指标持续正常,海水水质监测点检测海水水质符合养殖水质要求。但有记者调查走访后发现,泄漏的碳九还在影响居民生活。

如此重要的新闻,当地政府的权威披露做得相当不够。尽管有过几次通报,可都是“惜字如金”,并没有能够缓解各方对于事件真相的诉求。11月10日,新华社专门发文《三问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故》——碳九对人体危害到底几何?为何多日后清理工作还未结束?何时才能解决厂居混杂问题?——核心信息的缺失可见一斑。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实地采访,无疑是解开事实真相,满足群众知情权的最重要力量之一。跟进报道,是媒体的职责所在。配合采访,也是政府的义务所在。其实,在“网络舆情仍不断发酵,一时间百姓谈碳九色变”(新华社语)的情况下,记者的采访,并不意味着要刁难当地官员,而是共同追踪事故原因,提出善后救济途径,帮助重建社会信任。

可遗憾的是,有些人患上了“过敏症”,把监督者当成了问题制造者。

问题

遇见问题的,不止周辰一个人。

前些天在网上曝光五星级酒店卫生乱象的“花总”,身份证、护照等信息两度遭酒店员工泄露,这让“花总”感到无奈,他表示“勇气已经所剩无几”“以后我应该不会再做类似事情”。

和周辰代表新闻媒体的监督方式不一样,“花总”的曝光,更多是一种个人行为。当然,他们都共同借助于舆论,都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

但是,在报喜不报忧的畸形心态下,他们的舆论监督被认为“来者不善”。恰如有媒体人批评的那样,这些呈现真相、指出问题的人,提出的原本都是真问题,可有些被监督者未必会想着解决实际问题,而是想着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在他们看来,你提出了问题,那你本身就是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逻辑。

事实上,正如岛叔的一位媒体人朋友说的那样,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最重要的都是转变观念,不能只想着“正面宣传“来“长面子”,或者是通过公关来防止“丢面子”。舆论监督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恰恰有助于通过搞好“里子”,进而挽回“面子”。没了“里子”,哪来“面子”?没了“里子”,哪来“面子”?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要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原话。在6.97吨碳九泄漏影响海域0.6平方公里的重大危机前,在互联网信息传播无法阻拦的时代趋势下,假装鸵鸟、惜字如金,甚至使出阴招都不是办法,唯一的正途就是坦诚面对。

习近平总书记同样也指出,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领导人的告诫,言犹在耳。各级政府,还是要对照学习。

追问

当下,很多职能部门在应对重大舆情时采取的传统官僚维稳措施,已经完全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一系列事件都深刻说明,各级政府和官员的媒介素养提升迫在眉睫。

此次泉州事件中,尽管政府通报称,事件发生后,泉州市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并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指派分管市领导一线调度指挥,要求泉港区马上成立现场处置、群众工作、海洋影响和评估处置、事件调查等工作小组,分头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但是,这样“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通报并不能释疑解惑。而对于关注事件的网民来说,政府唯有用更缜密的溯因、更积极的处置、更严厉的追责和更完备的善后,才能有效缩短“信任半径”。

诸多案例也证明,媒体的采访,对危机事件的处置往往是有利无弊。只要地方政府敢于直面问题,媒体报道就能成为帮助地方应对舆情的重要力量。并且,来自媒体的生硬通常更具传播力。相反,如果地方政府把精力投入在阻挠采访、威慑记者、排斥监督上,结果往往更糟。

党和国家一再要求,各级政府“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对照之下,泉州方面不妨自我追问一下。

期待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泛滥信息,我们很多时候离讯息很近,却离事实很远。因此,那些真正冲在一线,掌握客观事实的记者也有更显珍贵。

最近,不少地方也发出了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文件,但是,如何让文件从文本走向现实,如何让舆论监督称为正常的新闻活动,需要每一位官员、每一级政府的支持。

目前,泉州公安已经道歉,这是尊重舆论监督的必要纠偏。但道歉不是终点,得有人为此负责。毕竟,很难想象,如果无人授意,公安民警会如此巧合地深夜对调查记者“精准查房”——至少从理论上,宣传不应该是公安干警直接分管的领域。

因此,查房的决策是谁做出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背后反映出了何种治理水平与行政逻辑,才是真正要害。否则,出了事便找人“背锅”,该负责的人反而无事,抑或为了应付舆论发个道歉走走过场,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恃而无恐、作恶无后果,类似的事件就会反复上演。也许这一次暂时平息舆情巨浪,但正如大海,表面的平静下面往往藏着暗流。窥一斑而知全豹,古人诚不我欺也。

文/蔡斐(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