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显示——
80后更多获得感90后更有幸福感
城镇或县城受访者幸福感最高,一线城市幸福感最低
对于我们当代中国人来说,过去的40年是一段值得特别纪念、值得向后人讲述的时光。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出生、成长在这个时代的中国青年,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创造者。当此之际,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志愿中国”和共青团中央官微进行“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旨在记录全国青年对这段历史进程的丰富感受。
为了从青年这个视角,更具体、真实地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本次调查将青年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结果显示,受访青年为自己的“三感”都打了7.5分以上(满分为10分)。他们确认,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充分受益者。
分析不同年龄段群体对“三感”的评分,我们可以看出,90后是“更幸福的一代”,而80后则成为“获得的一代”。
制图:周易
青年为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分别打了7.5分以上
90后女孩黄亦恬(化名)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她的父亲算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父亲小时候家住农村,奶奶去世得早,冬天连件棉衣都没有,经常要从学校“蹭”柴火回家取暖。考上大学后,因为国家有补贴,父亲终于有了走出农村的机会。1992年市场经济开始,适逢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纺织厂,开始给公司做外贸,一步步地积累,如今一家人已经在省会城市安家立业。
“我家虽然没有那种非常传奇的‘白手起家’的故事,但也是普通人通过个体努力实现了还不错的生活。”黄亦恬很确认,自己一家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认为自己是“典型的改革开放的同龄人”。1976年出生于江西农村的他,感到改革开放给他的最大个人印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才能够通过一步步的努力,抓住或者说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从一个江西农村的孩子,到了今天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他感到,自己个人境遇的变迁,其实很有代表性。绝大多数这一代中国人也都有类似的生命轨迹,这就是改革开放的轨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深化了我们对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
调查中,全体受访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分别为7.59分、7.89分和7.82分。
这样的结果可以揭示,这一代在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的中国青年,确实是改革开放的充分受益者,他们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有着清晰感知并且乐于表达,这也将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
90后是“更幸福的一代”,80后显然是“获得的一代”
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在“三感”上存在差异。对比80后和90后两个群体受访者:获得感上80后更高;安全感同样也是80后更高;幸福感则是90后更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90后是“更幸福的一代”,而80后则成为“获得的一代”。
90后的获得感、安全感更低而幸福感更高,这或许是因为,获得感和安全感是跟个人阅历有关,年龄更长的群体因为有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阅历和体会,通过纵向对比,会有更明显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而90后由于生活阅历,对比感受没有那么明显,但他们活在当下,他们觉得这个时代很幸福。
对这一发现,胡小武表示可以理解。90后的幸福感更强,是因为他们是典型的改革开放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通常是70后,给他们创造了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他们属于消费的一代。90后的安全感稍弱,是因为他们还处在人生成长和奋斗的起点或初期,他们获得的社会资本、保障性要素和支撑性条件,都还不够多,因为他们还没到真正拥有自己一方天地的时候,相对来说安全感就会弱一点。
通过对不同性别群体的分析,调查认为男性与女性在“三感”上均存在差异。男性受访者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均高于女性。男性的安全感更是达到了8.06,明显高于女性(7.55)。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孙柏瑛分析,女性对生活的各种要求本就高于男性。这是由她们的感知水准、审美情绪、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所决定的。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获得感通常是由两个指标决定的。第一个指标是现实的服务提供质量,这是客观因素,还有一个指标就是期望,期望值高,获得感就会低。
县镇受访者幸福感最高,一线城市幸福感最低
结合居住地的分析显示,获得感上,二线城市受访者打分最高(7.67),农村受访者打分最低(7.53),排在中间的是城镇或县城(7.62)、一线城市(7.55)和三四线城市(7.54);幸福感上,城镇或县城受访者打分最高,达到8.01的高分,一线城市受访者的打分最低(7.73),排在中间的是二线城市(7.91)、三四线城市(7.89)和农村(7.85分);安全感同样也是城镇或县城受访者最高(7.91),一线城市打分最低(7.70),排在中间的是二线城市(7.86)、三四线城市(7.79)、农村(7.78)。
农村受访者的获得感较低,孙柏瑛认为,这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有关。农村的养老、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还是不够到位,需要很多政策手续,机构也不够完备。至于大城市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低,“我们都有体会。通勤时间这么长,大家节奏这么快,谁还能有很多幸福感呢?”
二线城市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相对更高,胡小武表示,这基本符合他的判断和研究发现。在北上广深这样的超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带来的焦虑感,人口规模和密度带来的挤压感,肯定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而二线城市的整体发展要素比较充分,又不像一线城市那样忙碌焦虑,生活的舒适度便利性要好一些。所以他们生活的感觉可能是最好的。
“中小城市的人际互动比较密切,人们可以经常面对面交往。”孙柏瑛说,社会学讲究“业缘”“血缘”和“地缘”,在中小城市,“地缘”中人际交往的密度比较高,又经常有血亲之间的“血缘”互动,由于工作压力不那么大,“业缘”也还存在。这“三缘”在中小城市都能得到满足,也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