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在体育馆中进行羽毛球运动的人们。杨华峰 摄
“去过7、8次吧,100块钱1小时,还可以线上预定”。从小在北京城东边长大,爱打羽毛球的于思在被问到有没有去过朝阳体育馆时,显得熟门熟路,“作为学生,我们都是哪里便宜去哪里,虽然不是最低价,但也算便宜了。”
朝阳体育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三、四环之间的黄金地段,可谓是寸土寸金。于思口中的“便宜”,其实算是一项“福利”——受益于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开始实行的政策,一批体育系统内的大型体育场馆获得补贴,向社会免费开放室外场地,并降低收费开放室内场地。
根据2018年第四季度体育总局公布的最新一批名单,全国总共有1277个大型场馆享受这一补贴,朝阳体育馆也是北京地区榜上有名的3家之一。
沉睡
对于这些受补贴场馆的选定标准,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共服务处赵爱国处长表示,包括“体育系统所属的2万个座椅以上的体育场、3000个座椅以上的体育馆,以及1500个座椅以上的游泳或跳水馆之中,符合相关条件的场馆。”简言之,这一政策面向的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场馆。
资料图:这一政策面向的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场馆。图片来源:朝阳体育馆供图
“希望通过资金补助,帮助一些场馆缓解运营方面的困难,也提升开放服务的水平”,赵爱国在解释这一政策初衷时这样说到,“还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地方,在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前一定要慎重,进行充分论证,不搞攀比;已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地方要盘活存量,提升使用效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其实,就在“健身去哪”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人均健身用地不足的问题被反复提及,公众日益高涨的健身热情与健身用地短缺的矛盾不断发生同时,还有一批“沉睡”的场地等待“唤醒”。
为什么会“沉睡”?赵爱国在谈到部分场馆运营难题时提到:“实际上,群众最需要的是建在自己身边的没有那么多固定看台的小型健身场馆。很多大型体育场馆有成千上万个座位,这些座位除开展大型活动时利用率较高外,没有大型活动时基本都闲着。很多大型体育场馆规划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平时的开放利用问题,由于建筑规模很大,平时对外开放时发生的能耗等运行成本也很高。”
资料图:大型场馆受其规模影响,运营成本较大。北京市朝阳体育馆供图
在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副理事长的曹可强看来,“大龄场馆”的运营难不只是因为“大”:“比较老的那些场馆,普遍有功能性的缺失,这是开发的硬伤。”
“大龄”、“大牌”是他们共有的特征。他们大多规模较大,由于建立较早而功能性单一,还有些交通不便,运营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在现代化场馆的涌现中逐渐没落。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难度相对较高。佟郁 摄(资料图 图文无关)
朝阳体育馆曾经就是其中之一,根据朝阳体育馆王馆长的介绍,这座体育馆曾经是北京亚运会场馆,始建于上个世纪,奥运会之后,北京地区场馆群涌现,给朝阳体育馆这样的“大龄场馆”带来了压力。
王馆长回忆说:“奥运会前后,特别是奥运会之后,好多场馆还没有对外开放,我们承接大型活动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后来周边发展迅速,也形成竞争。特别是我们对面是北京市妇产医院,医院门口车辆多,我们举办大型活动的交通的压力随之增加,带来不便。”
求生
内忧外患之下,不少场馆不得不逐渐陷入“沉睡”。这也倒逼那些曾经的“大牌”转型求生。
资料图:朝阳体育馆曾是北京亚运会场馆。图片来源:北京市朝阳体育馆供图
“原来我们更多靠大型活动支撑。现在我们对周边老百姓的开放力度加大,公众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场馆的经历,正是从大型活动到全民健身的变化。”王馆长解释了朝阳体育馆的转变。而爱打羽毛球的于思,正是朝阳体育馆在转型过程中受惠者的一员。
据王馆长介绍,朝阳体育馆的转型相对主动,在受制于交通条件而不便开展大型活动以后,他们就将重心逐步的转变为全民健身和体育赛事的承办上来。
资料图:转型后的朝阳体育馆场地预定“火热”。图片来源:北京市朝阳体育馆供图
转型后的朝阳体育馆,经营状况可以用“火热”二字形容:“现在基本上是满负荷的运转,我们目前一年365天,算上春节假期闭馆7天。一年将近35万人次左右的使用状况,利用率可以说特别高,现在到晚上的时候,场地是基本上是订不上的。”
这一方面得益于此前对场馆颇有掣肘的交通“问题”:朝阳体育馆靠近商圈和社区,在承办大型活动时就要承担很重的交通压力,但是转型面向公众以后,便利的交通以及周围环绕的社区都成为他们吸引群众的“杀手锏”。
另一方面,补贴政策也让朝阳体育场馆开放成本高的难题得到缓解。“运营当中能源费和物业管理这方面支出比较大,各个场馆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有补贴政策支持,我们在服务上也好,在环境改善上也好,在经营的思路上也好,都会有更多支撑。”
资料图:场馆通道改建的乒乓球馆。图片来源:北京市朝阳体育馆供图。
朝阳体育馆的“重生”离不开政策补贴的支持,但也离不开这个“大龄”场馆的“求生欲”。
“原来的时候这个馆只有羽毛球,我们就得多研究多动脑子多想办法,还是可以增设一些项目,比如乒乓球场地是在二楼的过道里边,我们尽可能把所有的空间利用上,比如我们觉得篮球场地收益比羽毛球场高,前年就将一些羽毛球场改设为篮球场。”
未来
“现在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收支平衡。”王馆长介绍场馆目前的营收状况,“前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智能场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网上订场地,这一系列措施实行后,给老百姓提供便利同时,未来收益也会增长。”
资料图:朝阳体育馆在全民健身日开放。图片来源:北京市朝阳体育馆供图
听上去让人颇感惊讶——这样开发力度,也才刚刚实现收支平衡。其实这也暴露了这一类场馆开发路径的矛盾。如果只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场馆主要开发思路,或多或少都要以出让大型场馆的盈利能力为代价。
当一个场馆盈利能力弱时,这本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对部分具备一定“造血”工能的场馆来说,就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也就是说,接受场馆补贴固然可以缓解运营的成本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受到一系列如开放时间等条框的制约,可供自主市场化开发的空间所剩无几。
况且,并不是所有场馆都有着朝阳体育馆的这样的便利条件。曹可强就表示,目前公共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够,激励机制难言完善。出此之外,也并不是所有场馆都具有朝阳体育馆这样的开发积极性。
资料图:拓展空能,市场开发是场馆开发的关键。图为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效果图。图片来源:国家游泳中心
“我一直认为,公共服务是场馆职能的一部分,是基本职能。但除此之外也要挖掘其经济价值,市场开发是必须的。”曹可强教授这样说到,“换言之,场馆的开发不能够完全依靠政府,还是要自主拓展经营渠道。”
在他看来,体育总局出台的补贴政策,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激活这些“沉睡”的场馆,但这仅仅是“输血”。未来,更多沉睡中的场馆想要维系下去甚至再现活力,更应该学会“造血”。对接市场需求,扩展场馆功能,进行经济价值开发才是取胜之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