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 魏玉坤、叶昊鸣)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研究了职业技能提升的有关工作,确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措施。如何落实好这项措施?重点和关键工作是什么?在10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对此作了回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称,做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确保该措施落地,关键要抓住两点:一是确保培训规模。明确今年补贴性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三年内补贴性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
二是促进劳动者、培训主体、政府三方积极主动参与。明确培训的重点群体是职工,兼顾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用政策激发培训主体积极性,发挥政府引导激励作用,支持地方调整和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劳动者都可以参加培训并获得补贴。
落实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措施,要对重点群体做好培训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结合当前就业和经济发展形势,确定培训重点人群是企业职工,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以及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劳动力)、退役军人、贫困劳动力群体,并且兼顾其他各类劳动者。
张立新称,开展这些群体的培训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信息开展培训。各地方要根据当地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职业培训补贴目录,引导劳动者按需选择培训项目,引导培训机构按需开展相关培训。
二是以提升技能为核心,同时加强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岗位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要深化校企合作,着重强调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培训,促进劳动者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要加快工学一体化教学、职业培训包、“互联网+”等培训模式,为劳动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便利的职业培训服务,适应他们个性化的培训需求。
汤涛说,接下来将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劳动者和培训主体积极性,明确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同时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建立省级统筹、部门参与、市县实施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