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2019-01-07 13:41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石家庄1月6日电(记者 李继伟)“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是经典影片《地道战》的插曲,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团结,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景况。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武器装备差、生活条件艰苦、斗争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采取以游击战术为主的灵活主动战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因地制宜发明了“地道战”等多种斗争方式。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1941年冬初,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后来在战斗中,冀中平原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地道内设有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

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西南约10公里的山底村,保存着我国目前最完整、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地道遗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战遗址。20世纪50年代拍摄电影《地道战》时,采编组和摄制组曾多次在山底村实地考察、采访,许多故事情节取材于此。

抗日战争时期,山底村人民依托地道,自制了杀伤敌人的各种石雷和作战武器,并在村外垒设围墙、炮楼,在村中构筑高防工事、碉堡、墙壁射击孔等设施,成功粉碎了日寇的数十次袭击和围剿,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涌现出了抗战时期的杀敌英雄刘玉珍等一大批先进人物。1938年到1945年间,该村先后被太行地区行署、太行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支前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从1941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山底村等广大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利用地道等斗争方式进行全民抗战,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打击了敌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一大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作战形式。

岁月如梭,走进位于山底村抗战时期地道战遗址,犹如走进一座地下迷宫,地道主巷分上下两层,里面设有开关盖、开关门,转角处留有陷阱、暗洞等,各家各户都是相通的。据地道讲解员介绍,如今各家的地道口装上了抽风机,以便地道里空气流通。

如今这里已不见战争硝烟,而成为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受制于资源依赖发展路径的老工矿区,在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道路中再立潮头、焕发新生,53万峰峰人民用“矿区”变“景区”的成果,致敬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伟大抗日斗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